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904787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卷(3)专题验收达标卷人教大纲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高考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专题验收达标卷文言文阅读卷(三)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

2、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

3、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B.禄秩优厚 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D.事觉自死 觉:败露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博取”或“博得”。答案:A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一朝彰露,禄秩削夺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愚者多财生其过使子孙每怀愧耻耶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B.C. D.解析:中的“多财”并非“贪鄙”,谈的也不是“贪鄙”。答案:B3.下列对

4、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解析:D项所说的鸟与鱼,根据原文可知,其被捕获的原因并非贪高或贪深,而是“贪饵”。答案:D4.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

5、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斜线(/)断句: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解析:“若非”是一个假设复句的格式,在各分句间应该有所停顿,而“坏公法”与“损百姓”同为“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翻译: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译文: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译文: 。解析:句很简单,只是不要将其中的“为”理解为“为了”,而要理解为动词“做”;句也不难,其中的“身”应理解为“自身”,“陷”是个使动词,要理解 为“使陷”,“夫”是远指代词“那”。答案:作为国君,如

6、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因为贪图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参考译文人有明珠,没有不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岂不是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贵重。见到金银钱帛就不畏惧法网,立即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贵重的性命呢?竟然要拿去换取财物吗?群臣如果能够全力效尽忠诚正直,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就可以立即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暴露以后,自身也将面临死亡,确实是可笑的。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爱惜财物。例如内、外官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的收入,

7、那数目本来就很多了。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几万而已,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夺去,这难道是懂得爱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一直吃得上鱼。作为国君,如果贪婪,必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是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会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啊。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上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屙金。蜀王派遣五丁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后,秦军随后进攻蜀国,蜀国就灭亡了。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污了三千万,事发后自杀身亡。如此之类的事情,

8、哪里能够记得完!如果能够小心遵守法律,时常对天地有畏惧感,不但百姓能够安定,就是自己也会时时感到快乐。古人说:“贤德之人如果财物多了就会使他丧失心志,愚笨的人财物多了就会多犯错误。”此话可作为深刻的告诫。如果为徇私而贪心,不只会破坏国家法律,损害百姓利益,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不也时时忧惧吗?心里恐惧太多,也有人因此而死掉。大丈夫怎么能够随便贪图财物,以致断送自己的性命,还使子孙时时感到羞愧耻辱呢?古人说:“鸟住在林子里,生怕住得不高,于是把巢建在树梢上;鱼藏在水中,生怕藏得不深,于是穴居在水底洞穴中。但最终被人捕获,都是因为它们贪吃饵食。”现今的朝臣担负重任,身居高位,享有丰厚的俸禄,应该践

9、行“忠诚、正直”,奉行“公正、清廉”,(这样)就能远离灾害,长久地守住富贵了。古人还说:“祸福本不识门户,只是人们自己招进家门的。”但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因为太贪心于财利了,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尚 节 亭 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

10、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

11、,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 大易:指易经。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右之器以欹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B.或以之比德而自励 比:比拟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 涉:经历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宜:应该解析:宜:适宜。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均为介词,用、拿。A项,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C项,副词,表顺承,才/副词,表

12、范围的限定,只。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答案:B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故让国,大节也好植竹,取其节也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A. B.C. D.解析:中“节”取实义,中“节”取象征义,句二者兼而有之。答案:C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

13、节之亭”。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解析: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答案:D5.(1)用“/”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2)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译文: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