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95730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常用传染病的管理和避免学龄小朋友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染群体,学校是一流动集散地,很容易成为传染病的集散场合。每天学生从四周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她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多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应采用积极措施,以避免为主,重点加强传染病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原则。这样才干有效地防治传染病,保护学生健康。 一、传染病概述(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

2、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如龋齿、阑尾炎和心脏病等)不同,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大特性。其重要特性是:具有特异的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如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一定条件影响下,传染病可在易动人群中导致限度不等的流行,从散发以致导致大流行,如流行性感冒也许导致世界大流行。 有一定潜伏期;有特殊的临床体现,绝大多数传染病在病程中体温升高,有皮疹、毒血症和肝脾肿大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动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切断任何一种环节都可以使传染病终结流行。传染病如不及时避免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

3、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传染病发生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同步和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似的病。(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可以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步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动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种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可以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她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可以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这种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就是传染源。传染源有三类:病人;病原携带

4、者;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她人所通过的路线叫做传播途径。传播途径诸多,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有:有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血和血制品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动人群(疾病易感者):易动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某些小朋友,就是麻疹的易动人群。 总之,传染源是病原体生存繁殖的客体,它能向外界环境排出病原体;而病原体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才干进入人体;只有易感染的机体才干发病。这三个条件,在传染病发生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因此要避免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就必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人体的抵御力

5、。(三)、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共35种,修订后增长传染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合计7种传染病。条例规定实行分类管理,即强制管理甲类传染病,严格管理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丙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属于乙类传染病,但分类管理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

6、、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苞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四)、传染病报告时限和方式发现法定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时,应立即向本地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步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可先用电话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城乡最迟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不得超过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城乡应于2小时内报告,农村应于4小时内报告。此外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学校散发病例的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 告知 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

7、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边易动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正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步向疾控中心报告。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一)、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种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成天在一起生活学习,互相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有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中小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合 学校是社会一种特殊的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小朋友、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周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

8、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因此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合。(三)、学校极易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动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因此学校极易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四)、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同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9、五)、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的传染病由于小学生基本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一)、常常性的避免措施 1、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 学校的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只有不断地改善学校多种卫生条件,增长必要的卫生设施,才干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避免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 2、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卫生制度: 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课堂听课,课外自习,体育锻炼,业余活动的特点,制定出合

10、理的卫生制度,这些制度苞括,课堂,教室,宿舍,公共场合卫生打扫制度,个人清洁卫生制度,食堂卫生制度等。制度的制定和认真的执行,是学校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保正。 3、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要强化医学教育:.ntc/datio/ide.tml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长对疾病的抵御能力。4、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学生的实际免疫水平,认真搞好避免接种工作,以形成完整的免疫屏障。(二)、传染病流行时的措施 、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 早

11、发现,早诊断: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晨、午检,以期早发现病人,并及时明确诊断。 早隔离,早治疗:对病人和可疑病人要及时隔离观测,及时进行治疗。 早报告:学校发现急性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时教师和校医有责任向学校领导报告,如属法定传染病,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以便采用紧急措施,控制疾病蔓延。 2、疫点的消毒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的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合进行终末消毒解决,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原则。(三)、传染病疫情管理 1、疫情登记 学校里发生疫情后,应由校医或保健教师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规定,作好疫情登记工作。登记的内容可以由卫生防疫

12、部门统一规定,按照疫情报告卡的内容登记,也可以按照不同传染病自行拟定内容,列成表格,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登记。登记时注意病人的姓名,性别,病名,具体地址,发病时间,确诊时间的精确性。 2、疫情报告 学校的校医和有关负责人是法定的疫情报告人,必须要作好传染病报告工作,迅速而精确地掌握疫情是及时地采用防治措施,是防治传染病的核心。因此,传染病诊断或疑似诊断拟定后,应迅速地向主管行政部门和本地疾控中心用电话或书面报告。 3、疫情管理疫情管理工作,除切实作好疫情的搜索,疫情的登记,疫情的报告外,还应健全学校的疫情档案工作。疫情档案的内容应苞括: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学生的年龄性别,班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分

13、析,苞括年龄分布,班级分布,时间分布,传入传出的途径,学校的自然状况,苞括学校地貌景观,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学校的疫情资料要有专人负责,疫情的登记,分类,记录和分析的原始资料应设专柜予以妥善地管理,不得任意寄存或丢失,也不得随意向社会发布,切实作好传染病疫情的保密工作。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阐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发言、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具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边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后来,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也许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重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动人群则可以苞括大多数人。那么,如

14、何避免传染病呢? 避免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种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结。我们避免传染病的多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避免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此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体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避免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解决。这是避免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重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

15、生物,进行某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如下图),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保护易感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当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避免接种,提高易动人群的抵御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消灭苍蝇、坟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患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人类的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诸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后来所引起的传染病,苞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重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不随处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合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避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