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894569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语言积累植入课堂教学的土壤中小学语文文本语言课堂习得的策略研究绍兴市车恂如小学 朱 洪 联系电话:13065580199【内容提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文本语言大量消极积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欠佳的现象,提出把语言积累根植于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感知文本语言,了解语言内涵,促使学生的文本语言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积累的主要策略是:首先引导学生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文本语言,然后“创设物境”,帮助学生在类似的语境中运用文本语言,最后“感受意境”,达到在多维实践中习得文本语言的目的。【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语言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完成

2、一轮6年实验,课文不但语言规范,而且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能给人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打动和美的熏陶,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熟知的教学理念。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也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虽然如此,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受急功近利和

3、浮躁的教育大环境影响,不少语文教师有意无意地对积累、感悟和运用存在极端片面的做法,片面强调文本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存在一定机械简单的消极积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学生负担重,无从体验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已经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通病之一。下面的几个场景可以反映出这种病已经不在“腠理”了。一、 几个值得深思的场景文本语言消极积累面面观(一)场景再现场景一、新华书店:书店书架上好词佳句的归类书籍随处可见,购买者当然是学生或者家长了。这一类书籍的畅销程度不亚于经典书籍。场景二、学生家里:教师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要求学生每天进行一定数量的好词好句摘抄,但缺少反馈指导。学生回家埋头做摘抄作业

4、,甚少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阅读缺少了乐趣。场景三、办公室:“今天学了几个好的成语,得让学生造几个句子,积累一下。”这是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和同事的交流。但凡课文中出现新的成语,好的修辞手法,我们教师都有明确的积累意识。从以上几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希望学生不但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而且能及时运用新的文本语言,生动活泼地表达。但这一种积累是消极积累“积累”破万卷,下笔未必有神。请看场景四:场景四、教室里:这是两个教师在讲评学生作文的场景:“这个单元里,我们刚学过好几个歇后语,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运用进去。”“桂林山水刚学了两个排比句,这一次写景的习作里只有几个同学用到

5、了排比句。”责怪学生用词贫乏,语言表述枯燥,是我们教师习作讲评时的一大重点。场景五、教室走廊:“老师,我们孩子在家里读了不少书,可是就是用不出来。你说,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家长在和老师交流时叹的苦水。学生语言积累在教学实际中有“三多”: 课外摘得多;课文学得多;课堂品味多。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的学生似乎还没有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一味的摘抄,简单的造句中,慢慢丧失了语言积累的乐趣,而教师所希望灵活运用好词佳句的境界也很难达到,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二、追问消极积累的深层原因课堂习得的缺失造成学生语言积累多运用少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对于学生语言习得的简单化认识。学生语言的习

6、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课外盲目地摘抄,简单地造几个句子,其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一味盯着学生摘抄及词语的理解,把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阵地遗忘掉了,缺失了对于学生语言习得的指导过程。1、忽视文本语言新现象 每一册的文本中都会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每一篇文本都有“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语言因素。教师或缺乏新的敏感度,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顿悟,或教学走马观花,揣摩品味粗浅空洞。教师不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阅读中,精彩的语言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2、忽视语言的内在联系人教版的

7、课文都以单元主题呈现,除了课文,在语文园地里面通常会结合学习专题出现比如成语、格言、诗句等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受教一册学一册,教一课学一课的影响,教师教学时往往会缺乏各册语言点的前后联系。因此,学生没有形成语言的灵活运用链,孤立、静态地学习,就似小猴子掰玉米,学一点,扔一点,到语言表达时便“书到用时方恨少”。3、忽视语言的学习规律 任何一个文本语言的习得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即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是重输入和输出,对于语言输入

8、和语言输出的中介环节却存在脱节现象对于语言的理解感悟往往是趋于机械简单。比如脱离文本语境,直接给词语解释,用一种抽象的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更抽象的语言;机械训练,简单的造句仿写;简单的记忆背诵日积月累名句等,缺少语言的品味内化迁移运用过程。语言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学生记住的只是语言的浅表,思维得不到发展,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钱理群教授认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抓住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研读、品味,才能达到课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9、的目标。学生语言习得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在我们的课堂,课堂里学生认识语言现象,了解语言内涵,在老师的指导下渐渐掌握语言规律,由消极积累转向积极积累,慢慢地在表达中得以自如运用。在轻负高质的今天,毫无疑问,课堂习得是文本语言由消极积累转向积极积累的有效途径。三、 扎正语文之根课堂习得的重要意义那么,文本语言课堂习得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哪些意义呢?(1)促进对文本语言的运用我国的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能力的形成,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笔者的理解这“三分”指的是学生通过在课堂内学习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作品,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习作知识的教学和指导,并在大量言语实践过程(包括课内的“三分

10、”和“七分” )来习得语言,发展语言。课内的“三分”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功能,可谓“四两拨千斤”。 周一贯先生指出: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有特定环境和设施条件的阅读教学,可以最迅速、最有效地提高这种能力。那么,我认为,我们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在课堂教学过程对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进行训练,学生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吸收能力;语言的自学能力;语言的自学技能等必将在有限的“三分”中得到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本语言必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2)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的须根,深植于语言的土壤中。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就如同吸收营养和水分学“母语”

11、、习“母文”,根在语言。“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技能,不断地吸收整合形成新的语言即留在自己脑海中,并能自如运用的积极语言。所以,课堂习得能使学生的语言能“举三归一”,更好地发展学生语言。 四、巧把金针度与人文本语言课堂习得的策略研究(一)感悟情境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文本语言文本语言习得的第一步,我想自然是理解语言。如果连语言都不理解,那一堂课下课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便是一片空白,文本也还是纸上的文本,学习也便是无效的了。要体会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它的艺术魅力,得在课堂教学中,在文本的语境

12、中触摸语言。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教义。1、想象还原语言形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想象法调动学生的大脑仓库,赋予语言以丰富的表象,还其本来那生动的形象。请看下面两个同课异构的教学片段:【案例分析】人教版四上年级搭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片段:教师A:(集中识字时理解)教师B:(随文理解)在课的

13、开始阶段,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1)请学生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词语。(2)教师问: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3)学生说了一两个人后,教师小结:咱们的祖国文字真的好有魅力,边读边想象,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1)轻轻地读一读,那一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美? (2)其中最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的是哪一个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情景,你仿佛能够看见了什么?小溪清得见底,溪水又凉又甜,水草在水中舞蹈,小鱼在水草间游戏。云的影子,山的影子,人的影子,都在水里晃晃荡荡。是啊,这就叫“清波漾漾,人影绰绰!”(4)谁能读出这样的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美不胜收。两位教师引导学

14、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都运用了想象词语蕴涵的意境为主,但是,由于词语展开教学的时机不一样,所以出现的效果就迥然不同。教师B的教学是紧密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展开,而教师A的词语教学是在新课刚开始阶段,完全凌空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语言环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味同嚼蜡的解词。在教师B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言语感知,画面想象再现,透过这两个词语触摸到了乡村小溪那份柔美,产生了那份与“老师也恨不得搬一个帐篷住在这溪水湖畔”的同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得那么美丽,富有生气,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生长。2、互文还原语言形象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词语的教学会有一些机械的方法,比如请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就过去了,词

15、语背后丰富的意象就被忽略了。“互文还原语言形象”就是利用课文中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注意将词语的理解回归文本,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词语,提高对文本的感悟。比如:人教版四下年级尊严一课的生字词语教学片段:生:朗读词语:“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师:读到“面呈菜色”一词的时候,请学生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脸色?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脸色?请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因为这是一群逃难的人。师:什么是逃难?生:师小结:当地发生了重大的灾害,比如地震、水灾等,让人们失去了房子,无家可归。为了寻找新的居住地,人们外出流浪,就是逃难。逃难的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生:吃的是一些野菜,也可能整天饿肚子,住的是破庙或者露天睡在野外。师:他们饿着肚子风雨兼程地赶路,这一条逃难之路他们走的很辛苦很辛苦,所以是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所以当善良的沃尔逊人把食物端出来时,他们就会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顾不得说一句谢谢。在这个教学流程中,我突破了以前学生字就是读读词语,交流词语意思的模式。在词语朗读中,直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朗读课文的第一段,结合“逃难”的生活情境,互文理解了“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的词语意思。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结合文本理解了新授词语的意思,更感受到了词语背后丰富的意象,同时也为学习感受年轻人在如此急需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