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9429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竞赛知识深入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备注:作者做此诗时六十八岁,正当国难当头,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之时。1首句“僵”和“孤”两字,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_;即使这样,作者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体现了他_的精神,这在本册我们学习的他另一首诗_中也有体现。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D.全诗气势豪壮,

2、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风吹雨”既指当晚的天气,同时也影射_。4本诗以梦境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_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墨梅: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甲)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

3、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两首诗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且主题相似,都是关于_的。2两首诗的情感不同:(甲)诗紧扣“_”字,(乙)诗则紧扣“_”字3两首诗,用词都非常精准:(甲)诗中,一个“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字令人满目凄然。(乙)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从“巴峡”到“巫峡”,因为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故用“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故用“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故用“_”。4(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首诗都写到了“泪”,下面对这两首诗中的“泪”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感于战

4、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充满怅恨B.(乙)诗中,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自然喜不自胜,高兴地哭了C.(甲)诗中,原本美好的花儿,却使诗人看到后落泪,更反衬出作者的伤心之情D.(乙)诗中,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痛定思痛,悲从中来阅读空间。4. 古诗鉴赏。军城早秋(唐)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朔云:北方的云。B.更催:再次催促。C.骄虏:骄傲的俘虏。D.莫遣:不要让。2“更催飞将追骄虏”的“更”字读音是_,意思是_。这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_。3写出诗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再改写成现代汉语。 _4判

5、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达。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_)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担心战争失败的紧张心情。(_)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_)5. 读诗句,完成练习。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_季,地点是在_。2词中描写的事物颜色非常鲜明,如鹭的颜色是_,桃花的颜色是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和_,给人新鲜之感。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注意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_4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的生活情趣。A.急躁B.悠

6、闲C.兴奋D.枯燥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解释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鉴:_徘徊:_3把相应答案的序号填到括号里。这首诗的前两句(_),表面写景。诗的后两句(_),富含哲理。A寓问于答 B运用比喻4读了这首诗,让我联想到作者在古代一些名人学者关于读书的观点。在古人谈读书中,他是这样说的:余尝谓_,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眼口岂不到乎?7. 微群阅读。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7、更短,浑欲不胜簪。写作背景: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人口的大量损失,国力锐减。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作背景: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靡靡之音,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写作背景:公元1192年,诗人已68岁,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之夜,诗人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8、望。1读组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写作背景资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春望表现了诗人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祖国的情感。(_)(2)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_)(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_)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几位诗人都因爱国而和诗篇一起名垂青史。B.他们都处在国家动荡的苦难时期,却写出了不朽的诗篇。C.不论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D.几位诗人都是在歌颂自己。3任选一首诗,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深的词语或诗句,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_8. 课外阅读。琴诗苏轼若

9、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解释词语。若:_何:_2这首诗里的问题是什么?请你给出一个答案。_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_9. 给图片配上一首合适的词,并完成练习。_(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季节)。(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和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的生活情趣。10. 对比阅读。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僵卧:躺

10、卧不起。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戍轮台:戍守边疆。夜阑:夜深。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1(提取信息)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_诗,诗中诗人的遗憾是“_”;诗人的嘱咐是“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中,“_”两个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2(理解诗意)参考注释,写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后两句诗的意思。_3(诗文比较)下列对两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都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B.示儿这首诗前后矛盾,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中“僵卧孤村”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孤寂、窘迫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4(积累运用)你还积累了哪些爱国诗句?_11. 课内阅读。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_,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_,故园无此声。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2词中“_”写出了路途的艰辛遥远,“_”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含蓄地表达了将士在外对_的思念之情。3用“_”画出词的上阕中动态描写的句子,再用“”画出其中静态描写的句子。4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佳作,请写出下阕的意思。_1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一)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_。_,不教胡马度阴山。(二)题临安邸_,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