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8937020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假定你自己处于一个圈子里,别人就在那个圈子外。你将如何解释 圈里圈外的事情?你为什么没有成功?别人为什么对你不友好?在 解释这些问题时,你的出发点一样吗?要正确地解释自己和他人的 行为,我们就需要不时转换角度,在必要的时候走例圈外,或者是 回到圈里。我们犯了哪些错误:基本归因错误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影响;而 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则更多地归因于情景的影响。微心理 1:你如何解释你周围的事件你是怎么解释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事情的呢?比如:一个和自己同学打架的孩子是真的脾气暴躁,还是实在忍

2、无可忍, 因为别人的嘲笑实在太无理?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是由于他本身不想学习、努力不足,还是由于身体不好或是家庭氛围、周边环境不好?父母今天不开心是因为他们太累了、工作有很多烦恼,还是我们自 己惹他们不高兴了呢?所有这些事情,我们都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 办法。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某个人的行为 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性格特 点、处事的行为动机以及努力程度等,归于此类原因通常被称为性 格归因;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人的影响等,归于 此类原因通常被称为情景归因。我们通常不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 性格就是归因于外在情景。当然,内

3、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 的,外部的环境因素通常会影响个体内心,导致内部因素变化。微心理 2:情境的微小差异会使我们的反应完全不同当我们遭受一些消极事件或是预期之外的事件时,我们特别容易不 断地分析和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两位女士都和自己的丈夫约好在公司门口见面然后一起去家具店, 碰巧下班高峰期路上拥挤,两位丈夫都迟到了很久。此时,出现了 两种不同情形:女士甲和丈夫的婚姻关系很好,生活很愉快,因而 她在自己心中对丈夫的迟到作出了客观的解释他迟到是因为交通堵 塞;而女士乙最近正好和丈夫有些误会,相处得不太愉快,因而她 在自己心中作出的解释让他们的误会进一步加深 “他迟到是因为他 不在乎我,不在

4、乎这个家”。可见,女士对于事件的解释与他们之间的婚姻满意度相关。也就是 说,个人对某事件作出解释时,会受到自己的心情、外部情景等因 素的影响。即使细微的、看似无关的事件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导 致变化。丈夫的迟到使女士回忆起了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就 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微心理 3:他人的行为不一定反映其内心意图 心理学家琼斯和哈里斯在一个研究中让杜克大学的学生阅读评论家 支持或攻击某国领导人的演讲稿。当告诉学生该演讲的立场是评论 家自己选择的时候,学生们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他的立场。然而, 当告诉学生们该评论家只是被指派来做这个演讲,其立场也是指派 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评论家本人具有一定的

5、该演讲的立场 倾向。他们倾向于认为:“他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有这方面的信念,即 使他以及立场都是被指派的。”研究指出,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通常会低估环境的影响,而 高估个人的特质或是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倾向被称为基本归因 错误。简言之,我们通常认为别人的行为就是其性格意图等内部特 点的直接反映。心理学家指出,即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些问题, 但仍然难以逃脱这种归因错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阿谀奉承者在 皇帝面前大多是受宠的反复的拍马屁让皇帝相信,阿谀奉承者真的 是对自己忠诚。微心理 4:我们总是偏爱自己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美化自己,同样, 对于自己和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

6、我们的解释也完全不同。你 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下班时碰到一个朋友,朋友心情不太好,向你诉苦,认为自己今天 诸事不利,对你说:“事情全部都变得很糟,这让我很生气。”你虽 然在附和着,心里却不认为朋友说的全对,你在想:“他是个脾气暴 躁的人,所以总容易生气,让别人觉得不太友好。”当然,若是你自 己遇到了和朋友一样的事情,你也会倾向于认为“事情全部都变得很 糟糕”,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际生活中,某个人也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自己熟悉的话题并控制 谈话内容,这往往使别人过高地估计他们的学识和能力。也就是说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通常会忽略情境影响,犯基本归因错误, 而在解释自己行为时,我们又过多地将原

7、因归结为情境因素。微心理 5 :其实大家都和你一样你是否还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孩子说了 实话?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和那些人一样,以为其他人都看见了而 只有自己没有看见“皇帝的新装”?一位女士第一次去参加一个大型的聚会,内心非常紧张,做什么都 小心翼翼。看见大家都谈笑风生,女士不禁诧异:“为什么别人都那 么愉快,而我却觉得如此紧张?” 一个男孩子看上了一位女孩,两人聊得也很开心,但因为害怕拒绝, 男孩决定先不表白,先看看女孩的意思。哪知女孩也不表露是否喜 欢他,最后两人不了了之。这些都是人众无知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其他人的 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为自己是与众不

8、同的一个,很紧张的或者 是唯一一个看不见衣服的人。因为惧怕自己成为唯一的“傻子”,所 以所有人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和自己 不一样,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家称为人众无知。这种现象可以告诉 我们,恋爱中的人们不妨勇敢一些,也许在你犹豫时,对方和你的 想法是一样的。微心理 6: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囚徒博弈我们从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来分析,如果两个国家都增 加军备,那么支出将会增加,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如果一个国家 增加军备而另外一个不增加军备,那么增加军备的国家会大大占优 势。如果两个国家都遵守协议削减军备,则双方都能节省开支,且 没有安全威胁,这实际上是双方的最优选择。然而

9、,从经济学的角 度分析,双方都会选择增加军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可以用人众无知的现象来解释。我们在猜测 他人想法时,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于美国领导人,他在 作出选择时,会更多地考虑如何才能不受苏联的威胁。但在猜想苏 联的决定时,他就会以恶意揣测苏联方面,认为他们一定会选择威 胁自己。也就是说,人们自己想的是自保,但认为别人想的不一样 认为别人一定会威胁自己。结果,双方都会选择增加军备,这也和 经济学分析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个囚徒博弈的分析告诉我们,不要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样只会带来更多损失。微心理 7:别人并没有洞悉到你的小失误我周末的时候大都选择出去走走,有时就会去一位大

10、学同学那里坐 坐,每次去,我的那位同学都会对我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好。她说 自己都生气了,表现得很明显,男朋友就是看不出来;自己虽然没 明说,但已经很强烈地表现出想要一束玫瑰花,可男朋友就是没有 察觉到,只给她买了很多水果我只得告诉他,男朋友不是不喜欢她 如果不直接告诉对方,他真的感觉不到。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感情和意见的 能力。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言行举止中的小细节小线索,就认为别人 也一定能意识到,并认为别人会从中推断我们的态度。而实际上, 人们并不是那么擅长洞察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和小线索。这就是“被 洞悉错觉”,别人觉得我们很正常,而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被洞悉错觉

11、”会让我们过度紧张,所以,女孩子们下次出门时就不要那么过分注意袜子的颜色了,那只是“被洞悉错觉”。微心理 8:你是怎样从不喝酒到喝酒的有心理学教授研究过一份关于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喝酒的调查问卷。问卷要求学生们回答自己和别人对喝酒的态度,问题分别是:“你对校园中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你觉得其他人对于喝酒的风气有 多适应?”打分标准是:1 是最不适应,10 是最适应。结果显示,大 家对自己的适应性评价的平均分是 5、3,而估计别人的适应性是 7 0,可见,大家都高估了别人对于喝酒的容忍度。这当然是一种人众无知现象,也是一种归因错误。但是这种现象让大家都觉得,如果自己不喜欢喝酒,就会被当成异类。所

12、以大家都 隐藏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努力表现出喜欢喝酒的样子。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对于喝酒的适应性就上升了。这个过程被称为内在化人们慢慢调整自己的态度,慢慢将群体的标准内在化,接受群体的标准,无意识地迎合群体。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适应”了喝酒?寻找错误的根源:聚焦观点偏见和自我觉知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情境体验的不完全,以及自我意识和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往往会犯归因错误。然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微心理 9: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为什么我们总是偏爱自己,倾向于用情境因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常常忽略情境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分别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时,观

13、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心理学家斯托姆斯做过一项研究。首先,研究人员将被试分为行为组和观察组。随后,研究人员要求 行为组被试以两人一组的方式进行谈话,而观察组的被试以两人一 组的形式在旁边观察。一段时间后,通过询问,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行为者都认为情景 特点比较重要,而大多数观察者却认为个性品质比较重要。之后,研究人员又让部分行为者和部分观察者观看谈话录像。使行为者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谈话行为,观察者可以以“当局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环境。结果,更多的行为者对谈话问题进行了内部归因,观察者则重新评估了行为者在谈话中的个人因素可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所做出的解释也会不同,要想降低 归

14、因偏差,我们就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充分考虑事情发生的各种 可能性及原因。微心理 10:我们不可能看见所有情境我有过多次这种经历,新认识一位朋友,若是他滔滔不绝地跟我说 话,我一般会说:“你看起来很外向啊,也很幽默。”这时对方大多 会这么说:“你错了,其实我很内向的,只不过是因为和你熟悉了, 在其他情况下我很少说这么多话的。”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已 经犯了归因错误。心理学家也指出,对于一个我们很熟悉并且在多 种环境下相处过的人,在对其所做事情进行归因时,我们会更关注 他所处的环境;然而当我们描述陌生人时,则会更多地认为他们的 本性使然。比如让你描述你的某位老师

15、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健谈的人。然而这位老师也许会说:“其实不 是这样,它其实取决于环境。实际上当我参加会议或者是处于一个 陌生的环境中时,我会觉得很害羞。”由于我们不能在各个不同的情境下观察别人,所以,我们就容易犯 归因错误。微心理 11:焦点在哪里,原因就在哪里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看见了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一些其他 的东西,这往往导致我们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作出错误的解释。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看似不太相关的政策,即要求审判的录像都从侧面拍摄,同时对审讯员和嫌疑犯给予同样多的关注。其实这项 政策源于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试验中,被试被要求观看审讯过程中嫌

16、疑犯认罪的录像,这些录像有些聚焦在嫌疑犯身上,有些聚焦在审讯员身上。实验结果显示,如果被试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嫌疑犯是主动认罪的;如果从聚焦在审讯员的角度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尽管审讯员并未作出不公正的审判。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聚焦观点偏见,如果一个人是突出于周围环境之外的,那么,图形这个人看上去似乎就是所有事情发生 的根源。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导致我们作出完全错误的判断,所以, 我们要放宽视野,全局观察,看到事物背后更多的联系。微心理 12 :你只注意你选择的东西一位 60多岁的妇女到医院看病。给她看病的医生在最近的三个星期里确诊了几十位病人,他们都患了“亚临床型肺炎”,都有“呼吸有些困难”这一症状。于是这位医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