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教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8936057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创造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创造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创造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创造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创造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创造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创造教育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一、21世纪的中国特别需要创造教育为什么说新世纪的中国特别需要创造教育呢?(一)创造性人才十分缺乏。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可观的世界第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做出了世界第一流的创造性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些创造性成果,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人口众多的大国仍然是不相称的,与我们的理想也是有相当

2、大的距离的。在近现代以至当代世界上,中国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方面都难以跻身于世界第一流的行列,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历史、教育的缘由,没有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人才。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我们的民族要振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体制,有了这个体制,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我们所说的传统思维方式,有人称为东方式思维方式,表现在人才培养中往往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有利于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有利于考试,但却不利于进行发明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次

3、国际中学生比赛中,中国学生的算数能力排第一,但创新和想象力却是倒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在21世纪,中国特别需要大力提倡、实施创造型教育,通过创造教育去吸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精华。 (三)创造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创造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中国,虽然早在20年代,陶行知(1891-1946)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但直到今天为止我国的创造型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校时至今日仍未能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的怪圈,仍然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看成至高无上。就中国教育的总体而言,创造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创造教育

4、相比起点还是比较低的。二、新世纪教育改革要树立创造教育的新观念 (一)树立教育目标新观念。 1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造性素质的新观念。创造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教育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创造性地教;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 2让每个学生的个性

5、都得到自由发展的新观念。创造的本质就是独立创新,表现出创造者鲜明的个性。创造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也就是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教师要用之于行,改变在个性问题上偏爱规矩顺从、不越雷池的学生的态度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求新求异,学有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二)树立教学方法新观念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新观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应该

6、有一种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方法,让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这是老师备课的重点。诸如,变通灵活组织教学过程、避免程式化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认知冲突、加大训练强度的方法;开展学习竞赛、创设成功条件的方法;等等。 2重视过程学习的新观念。创造教育强调发现学习,着重学习的过程,其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世界。实现教学方法观念的这一转变,其核心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 (三)树立师生关系新观念。 实施创造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专

7、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创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出来,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最容易释放出来。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表现在教学中,是师生之间朋友式地讨论争辩,探求真理;表现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是教师要实行民主自治的原则,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共同遵守有关要求,共同监督、评价计划的执行。这种师生关系形成后,学生便有了创造的适宜环境,他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发展。以前,我们衡量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

8、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怕不怕他。很多老师也以学生怕自己引以为豪。这就是典型的“唯师是从”。试想一个看到老师就像老鼠看到猫的学生,如何能对课堂产生兴趣,如何能从内心对老师产生信任,如何能对老师吐露心声。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一个心里健康的孩子吗?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教师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

9、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三、创造教育要克服的误区教育观念要创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克服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一)要克服为教育而教育、教育为升学的这种误区(1)要打好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真要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我们不仅不能培养学生成才,不仅不能使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学生好比一个嫩芽,很容易碰伤。在培养的过程中往

10、往会发现很多教育行为已经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举个例子来讲,什么叫好学生,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倾向于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我们有的老师经常把学生分成三流九等,如这个学生聪明、那个学生不聪明,这就很容易地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诉说孩子的缺点,或者是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某个孩子“修理”一翻,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些事情看来是一些小事情,但在学校里是经常发生的。有的学校里面不仅“修”学生,还“修”家长,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国家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所谓的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是学生毕业了学习就结束了,而是毕业后还要再开始新的学习。因此要从小培

11、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去年第一期求是杂志发表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文章: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胡锦涛同志在文章中强调指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们只有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走在前列。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3)要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也不是简单的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到社会上谋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社会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心的人。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直在家人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活,不知道

12、艰辛为何物,不知道困难为何物,更不知道社会为何物。眼高手低、自导自傲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研究生还要家长陪读的现象不是个例,这些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如何能从容得走向社会呢?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时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能够成为能对社会负起责任的人。(二)要克服人才观的误区。有的人混淆了人才与天才的不同,认为天才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机构,不管科技水平发展有多高,社会还是要有大部分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已经不是以前的劳动者,是掌

13、握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工人、农民总是要存在的,我们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里面也讲到,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我们要知道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并不完全靠学校,学校只是成才的基础,很多人是在走出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碰到机遇而成才的。今后的社会里,人的一生要换很多次职业,机遇也就多,因此,我们不要看学生在学校或班里的名次来断定这个孩子将来是人才,那个孩子就不是人才。一个人的成长不是说靠学校里或班里的名次,将来成才不是就按照这个名次来的?它有很多的机遇,很多的条件,所以说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

14、进教育的改革。(三)要克服狭隘的只重知识、不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素质可以分成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曾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这四个“学会”也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如果四个“学会”都达到了,人的素质也就提高了。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人的素质,我觉得人的素质要能做到四个正确对待:第一,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环境。我们也就是最近这十几年才考虑到了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所以说我们的素质要提高,首先就要正确对待自然,了解自然环境对我们人类的关系。第二,正确对待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员,要对社会有一个责

15、任感。第三,正确对待他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尊重别人的意见,能和别人相处。第四,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荣誉。(四)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游泳”,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

16、“游泳”才行。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综上所述,创造教育不能停留在观念上,教育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但即使是具体层面以外的观念和思想,也要兼顾可操作性和实际达成的可能性。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创造教育是发展的必然。在创造教育中,各种新观念要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克服创造教育的误区,最终的方向是真正顾及每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顾及学生今天的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教育创新环境,使我们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国际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