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896753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下文言文复习要点爱莲说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 (朝代)哲学家。谥号“元公”。陶渊明, (朝代)诗人。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甚蕃(fn) 淤泥(y) 濯(zhu) 清涟(lin) 亵玩(xi) 隐逸(y) 颐(y) 噫(y)三、解释重点实词

2、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四、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七、填空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

3、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

4、目的。八、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九、用原文回答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

5、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十一、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6、,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

7、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6、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7、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

8、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10、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9、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2、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答: 三种:1 隐逸的人生观;2 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十三:背诵课文。翻译课文: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

10、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人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赵普知识要点: 1、赵普, 政治家。相传有“ ”的说法!文中的“太祖”指的是: 2、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3、重点词语解释少习吏事 及为相 手不释卷 读之竟日 既薨 普性深沉有岸谷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普颜色不变 卒用其人 。4、文章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中心?刻苦读书与奏荐人才。以

11、天下事为己任5、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请你评价一下赵普是个怎样的人?心怀天下,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6、试举例说明本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刻苦读书:“阖户启箧取书”四荐人才:“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这些都是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分别写出了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7、背诵课文赵普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

12、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二、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知识要点:1、江南三大名楼指的是: 2、熟读课文。3、有关黄鹤楼的诗文还有哪些?

13、4、重点词语解释:西南隅 遂以名楼 lngzng 上倚河汉 四闼霞敞 坐窥井邑 形胜之最 5涉及南朝梁任舫所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书的一句是_。文段首先交代黄鹤楼的_、_,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_,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_。读者吟来,如临仙境。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6本文与崔颢的同题诗有何异同?同:1、两文都写到了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阎文用“费祎登仙”的传说来解释黄鹤楼得名的缘由;崔诗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似随口说出,颇为自然。2、两文都写到登楼的所见所感。阎文从“观其耸构巍峨”至文末,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出了黄鹤楼高大巍峨的总体特征,抒发了登楼如临仙境的感叹。崔诗第三联描述了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尾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感。异:阎文重在介绍说明,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而崔诗重在抒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世事渺茫的愁绪,其中不但含有乡愁,而且通过思乡抒发了仕途失意的忧愤。翻译黄鹤楼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