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849774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和典型例题精选(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万有引力定律人造地球卫星夯实基础知识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简介(轨道、面积、比值)丹麦天文学家第一定律:所有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则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中,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 r 3kT 2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定律是在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大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的,给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2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 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引力方向沿两个物体的连线方向。Mm

2、FG( 1687 年)r 2G6.6710 11 Nm 2 / kg 2 叫做引力常量 ,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 的物体相距1m 时的相互作用力, 1798 年由英国物理学家 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原理是 力矩平衡 。实验中的方法有 力学放大 (借助于力矩将万有引力的作用效果放大)和光学放大 (借助于平面境将微小的运动效果放大)。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使卡文迪许成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对于地面附近的物体m,有 mgG mE mRE2(式中 RE 为地球半径或物体到地球球心间的距离) ,可得到 mEgRE2。G(2)定律的适用条件: 严格地说

3、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无限靠近时, 不能再视为质点,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不能依公式算出F 近为无穷大。(3) 地球自转对地表物体重力的影响。F 心NOmOF引mg甲重力是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因而地球表面的物 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的向心力,1 / 10如图所示,在纬度为的地表处, 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充当物体随地球一起绕地轴自转所需的向心力F向=mRcos2(方向

4、垂直于地轴指向地轴) ,而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重力mg,其方向与支持力 N 反向,应竖直向下,而不是指向地心。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 向不断变化,因而表面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g 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R 逐渐减小,向心力mRcos2 减小,重力逐渐增大,相应重力加速度g 也逐渐增大。在赤道处,物体的万有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F 向 和 m2g 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则有 F F 向 m2g,所以 m2g=F一 F 向 G m1m2 m2 R 自 2 。 r 2物体在两极时,其受力情况如图丙所示,这时物体不再做圆周运动,没有向心力,物体受到

5、的万有引力F 引和支持力 N 是一对平衡力,此时物体的重力mg NF 引 。NF 引F 引Noo乙丙综上所述重力大小:两个极点处最大,等于万有引力;赤道上最小,其他地方介于两者之间,但差别很小。重力方向:在赤道上和两极点的时候指向地心,其地方都不指向地心,但与万有引力的夹角很小。由于地球自转缓慢,物体需要的向心力很小,所以大量的近似计算中忽略了自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有:地球表面处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其重力,即GmM mgR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基本方法: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F 万 =F 心(类似原子模型 )方法:轨道上正常转:Mmv 224Gr 2mrmrmT22 r地

6、面附近: G Mm= mgGM=gR2(黄金代换式 )R 2(1)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问题通常的计算中因重力和万有引力相差不大,而认为两者相等, 即 m2g G m1 m2, g=GM/R 2 常用来计算R2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在地球的同一纬度处, g 随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即 gh=GM/( R+h)2,比较得 gh= (r)2gRh设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天体半径为R,由 mg= G Mm 得 g= G M ,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R2R22 / 10加速度的关系为g1R22M 1g2R12M 2(2)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某星体 m 围绕中心天体 m 中 做圆周运动的周

7、期为T,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则:由 G m中 mm 224 2 r 3r 得: m中r 2TGT 2例如:利用月球可以计算地球的质量,利用地球可以计算太阳的质量。可以注意到: 环绕星体本身的质量在此是无法计算的(选择题)。(3)计算中心天体的密度MM3r 2=2 R3V43GT3R由上式可知,只要用实验方法测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r 及运行 周期 T,就可以算出天体的质量 M 若知道行星的半径 R 则可得行星的密度人造地球卫星。这里特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1、卫星的轨道平面:由于地球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所以卫星的轨道平面一定过地球球心,地球球心一定在卫

8、星的轨道平面内。2、原理:由于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充当卫星所需的向心力,于是有GmM22 ) 2 rma mm 2 r m(r 2rT3、表征卫星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1)向心加速度a向 与 r 的平方成反比。a向 = GM当 r 取其最小值时, a向 取得最大值。r 2GMa 向 max=R2 =g=9.8m/s2(2)线速度v 与 r 的平方根成反比v=GM 当 h, vr当 r 取其最小值地球半径 R 时, v 取得最大值。 V max=GMRg =7.9km/s=R(3)角速度与 r 的二分之三次方成反比= GM3 当 h, r3 / 10当

9、 r 取其最小值地球半径R 时,取得最大值。GMgmax=R3 =R1.23 103rad/s(4)周期 T 与 r 的二分之三次方成正比。r 3T=2当 h, TGM当 r 取其最小值地球半径R 时, T 取得最小值。3T min=2R=2R 84 minGMg卫星的能量: (类似原子模型 )r 增v 减小 (EK 减小 Ep 增加 ),所以E 总 增加 ;需克服引力做功越多,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 1 年,自转周期 1 天=24 小时 =86400s,地球表面半径 6.4 103km 表面重力加速度 g=9.8 m/s2月球公转周期30 天4宇宙速度及其意义(1

10、)三个宇宙速度的值分别为第一宇宙速度(又叫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近地环绕速度):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又称环绕速度,其值为:v17.9km/s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在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近似地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重力就是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mgmv12当 r h 时 ghgrh所以 v1gr =7 9103m/s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如果卫生的速大于 7.9km/s 而小于 11.2km/s ,卫星将做椭圆运动。当卫星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km/s 的时候,物体就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它行星上去,把v211.2km

11、/s 叫做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系而飞向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所需要的最小发射 速度,又称逃逸速度,其值为:v316.7km/s(2)当发射速度v 与宇宙速度分别有如下关系时,被发射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有所不同当 v v1 时,被发射物体最终仍将落回地面;当 v1v v2 时,被发射物体将环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卫星;4 / 10当 v23时,被发射物体将脱离地球束缚,成为环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 ”;v v当 vv3 时,被发射物体将从太阳系中逃逸。5同步卫星 (所有的通迅卫星都为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 “同步 ”的含义就是和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又叫静止轨道卫星),所以其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即 T=24h, 特点( 1)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非同步人造地球卫星其轨道平面可与地轴有任意夹角,而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不可能在与赤道平行的其他平面上。这是因为: 不是赤道上方的某一轨道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作匀速圆运动,卫星的向心力为地球对它引力的一个分力 F12的作用将使其运行轨道靠赤道,故此,只有在赤道上空,同步卫,而另一个分力F星才可能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