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884266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及其对策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郑强 邮编:272000【摘要】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而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影响青少年学生自主健康成长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对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潜在影响正日益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存在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隐蔽性,成员从众心理效应明显,结构上具有不稳定性和同质性,但内部情感牢固、凝聚力强,沟通畅达,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其群体规范具有功利性 、排他性,约束力较强,易使成员采取共同行动。 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功能上具有二元性: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青少年学生非

2、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班级和学校等制度性群体、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广泛的、复杂的,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功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合理的引导,做到评价客观、情理交融、方法科学,无疑对实现学生、教育、社会各自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引导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断言人生不能无群。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作为鲜活的社会个体,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他们在与群体的双向交往中来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满足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归属和安全感等各种需要,不断寻求自己所期望的角色和满足心理需求的平台。团组

3、织、学生会、班级、学习(兴趣)小组等这些正式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像老乡会、网友沙龙、校友会、球(歌、影)迷沙龙、(校)班内小团体(“帮”“派”等)等非正式群体,成因复杂,其对学生、班级、学校、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和潜在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来自不同家庭和学校、年龄和身心水平相接近的个体,由于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一致,为满足心理需要等原因,在相似的经历和背景下联系在一起自发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形成的原因和具有的特点是非常复杂的。随着学生自我价值观念的萌生和独立人格的初步形成,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和家庭、社会得不到应有的情感认同,心理上对学

4、校和班级等正式群体的灌输式的等失当的说教和约束方式存在接受的障碍和排斥反应。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获取心理慰藉和情感宣泄、认同的平台和载体,承载了群体成员共同的心理、情感、利益诉求,形成了自己的人际沟通网络。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一般不事大张旗鼓地鼓动、宣传,行事低调,活动隐蔽。学生个体易受群体观念行为的影响,更容易因为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大多数学生的“合群意识”比较突出,“抱团”和“随大流”的现象极为常见。由于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导致外人一般很难打入进去。正因为如此,小团体之间常有不同层面的矛盾发生,甚至使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扩大化、激烈化。这种群体一般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非正式

5、领导人物),他一般比其他的成员更有主见和经验,依靠自身的个性魅力(具有果断、讲义气、重交情、有才干等个性品质)把成员吸引到身边,权威性强,对成员具有内在的号召力和导向作用,成为非正式群体的“自然领袖”。学校、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快,变化也大,成员间的亲疏关系也不是始终如一的,学生由于结交了新朋友,便有可能离开原来的群体或跨群体疏远原来的好朋友。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常将非正式群体视为一种不安定的力量。显然,正确的利用这种力量,对于达成组织目标有明确的效果。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正向)与消极(负向)的双重影响。从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来看。参与非正式群体既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情感培养和工作积

6、极性的调动,有助于学生学会社会交流协作,增强责任感,培养团队意识和组织观念,但也可能对群体过于盲从,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容易限制个人的发展空间,束缚自我,容易形成狭隘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非常不利。兴趣和爱好相同、个性心理特征相似,或者有共同境遇的同学很容易形成近似或相同的思想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他们互相倾吐,相互关照,一起正视问题和困难,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心理健康的成长和不良心理情绪的排遣以及工作积极性的调动。通过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和协调,学生相互之间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很好的合作、交流和共处以增长才干,甚至是学会了作自我牺牲等,培养了责任感,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7、和行为,顺从和趋同群体的准则,做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有利于良性的团体意识和组织观念的养成。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对非正式群体的这种感情寄托,也容易使其沉溺于非正式群体小圈子的交往,使个人丧失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搞“五湖四海” 的大团结的机会,限制了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利于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以为所谓的友谊就是一起共同行动,不论是谁的事情大家一起做,不分好坏,这个时候一旦群体有了不好的行为倾向,也很容易使所有的孩子出现共同的症状,出现青春期危险状况。 从对班级、学校等制度化群体的影响来看。既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利于学校、班级等正式群体教育管理理念、方式的改进和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8、班风、校风,能调节正式群体的单调,对其有限功能起到一种补偿作用,有利于满足学生复杂多变的需要,但也容易伴生叛逆心理和行为,对周围环境进行非良性舆论控制,干扰班级、学校的规范、制度的实施,成为班级、学校管理的不安定因素。学校、班级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扩大信息的传输渠道,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沟通,扩大共识,减少误会、隔阂,更有利于校园民主气氛的形成,使正式群体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更细致、周详、更具“民意”,使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干部的权力受到制衡和监督,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实现。但如果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合理化建议得不到重视,认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成员就会隔断正式群体和非

9、正式群体的沟通网络,另寻需求得到满足的出路,可能成为以叛逆、出格的行为来表明自己存在价值的小宗派,以群体形式助长所谓的“抗官方心理”,对正式群体所提倡、肯定、支持、要求的几乎一切活动持不合作、怀疑、反对的态度,影响学生团结和师生的互信,甚至涣散正式群体的士气,直接干扰正式群体工作的开展。更严重的是沦落为破坏性群体,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来。信息交流的渠道被堵塞也会造成谣言等虚假信息的传播,伤害情感、友谊,不利于校园人际网络关系的良性发展,成为学校管理的不安定因素。学生的许多需要是可以通过班级、学校其他正式群体的思想教育功能、学习组织功能、文体娱乐功能等来满足的,但正式群体规范的呆板、活动人性化的

10、缺乏和活动内容、形式的枯燥、单一,使学生对非正式群体有良好的期待,而非正式群体也很好的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另外,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也对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学生过多参与非正式群体会增加家庭对学生信息资源掌握的难度,使家长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从而引起学生对家庭教育管理的消极反弹。对社会来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可能出现群发性、突发性的等破坏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如何发挥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学会交往、体验友情、陶冶性情、升华品德、增进知识、培养能力、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教育场所,是一个重大的现

11、实问题。我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实情,分析成因,明确认识,客观评价教育者要以平等的身份、相容的心态、信任的眼光,深入到学生中去,利用非正式群体信息畅通的特点,及时了解和交流学生新近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具体了解其所在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形成背景及主要活动,获得他们对学校、家庭教育、班级管理情况的信息反馈,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思路、对策,对症下药。非正式群体往往有不为教师所知的对正式群体的建议和意见,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坦诚相见,不摆架子,求得对自己品质、思想、作风、方法或者班级等方面的客观看法及忠告。然后真诚地去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班级的要求,合

12、乎道德的规范。要看到非正式群体的主流是好的,消极性的毕竟是少数,即使破坏性的也不同于社会上的小集团,转化的条件是存在的。反对一概看成是“小团体主义”、“自由主义”,斥之为为“小团伙”、“拉山头”、“搞帮派”,不能只看到它的负向功能,看不到它的正向功能。2、重视存在,区别对待,情理交融,科学引导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不能歧视、压制非正式群体,也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更不能简单粗暴地“拆”和“臭”。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支持的态度,加以保护、利用,促其成长,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使其与正式群体的要求相符合,使其成为团结广大同学、搞好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

13、。由于中间型群体对集体的关系不亲密,若即若离,其行为对集体没有明显危害,因此,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应该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的方针。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对其成员主动接近,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起感情,然后从中施加影响力,加以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对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果断措施加强管理,特别对那些违反校纪教育不改者,要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取缔或适当处理,并要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做这类学生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草率从事,要慎重、讲对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宜强制或压服,要用班集体的温暖感化他们,使之逐步靠拢班集体。教师要引导他们开展积极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教育中体

14、味自我纠偏的愉悦,体会成为“常人”的重要性。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正面的“塑造性”教育,少用“改造性”教育,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惩罚,更要把热爱尊重学生与严于律己相结合,对学生产生一种人格感召力,使他们心悦诚服,不令而行。要清醒的认识到,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应是充满爱的漫长的过程,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关爱。 3、发挥正式群体的凝聚作用,淡化、稀释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意识,使其和正式群体的目标趋同 利用班级等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特点,引导非正式群体逐步渗入正式群体的常规活动,对其良好表现及时予以表彰和鼓励,会极大地增强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并可以要求其成员协助班级克服困难,通过他们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15、工作,从而使班级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集体的奋斗目标;也能使非正式群体成员主动执行集体规范,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产生较强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教育者或者学生干部也要以适当的、非正式群体可接受的方式(平等、尊重、欣赏)参与其活动,经非正式群体成员与班级和教育者、学生干部的不断互动、互助,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会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降低或消解其排外性、本位意识。逐步培养非正式群体中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正式群体对各成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把性格不同、志趣各异的学生的心理需要、需求统一在正式群体的目标里,求同存异,积极进取,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6、4、 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在教育引导中的重要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灵魂、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要想转化非正式群体必须抓住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做好他们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解决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要摸准情况,找准契机,找准人,并对他的思想、学习、生活、习惯、优点、缺点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要以平等待人和诚心诚意的态度开展谈心活动,既交朋友,又要引导教育。根据其个性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努力通过转化他本人,带动非正式群体向良性轨道发展。利用非正式群体领导人物的威信,委以重任做好成员工作,扩大其对成员的吸引力,发展友谊,强化情感维系;其次,要教育和帮助领导人物正确认识自我,做到自尊自爱,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自我教育。而班主任对他工作的肯定、支持和积极的评价,会使他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是调动他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并通过他可引导群体走上健康发展之路。5、 重视对以现代通讯、互联网络为存活空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