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797111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武汉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目标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战略导向 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战略选择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

2、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产业空间布局构想。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

3、模式;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场景分析基于对现状发展的不同解读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分别编制了三条发展战略链,形成低、中、高三个不同的战略场景(即战略实施体系)。低线战略场景依托区域内部的整合和集聚起步,合力做强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心城市,进而遵循极化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占据经济

4、发展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区域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区域,成为具有全国战略地位的枢纽城市。中线战略场景针对外资的持续涌入与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与有限的财政收入这种双重矛盾,实施一点突破战略,以都市核的核心空间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导入,打破目前武汉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高线战略场景基于武汉潜能都能够充分发挥的前提,以“全球城市”为武汉发展的核心目标,将国际化战略作为武汉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构筑一个强有力的都市内核,作为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实现向全球城市的跨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问题解析1、武汉正在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优势地位走向

5、边缘化。2、作为武汉的发展腹地,中部地区呈现封闭状态、缺少革新的文化传统,整体发展偏缓,在稳定的表象中潜伏着发展的危机。3、省内城市散点发展,武汉城市圈整体实力下降。4、交通枢纽的垄断地位随着全国交通系统的完善逐渐丧失。5、产业的发展遇到结构调整的阻力而发展缓慢,新兴产业发展有限。6、卫星城镇动力不足,三镇现实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中心功能分散,凝聚力不强。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战略态度城市战略研究的关键是针对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现实可行的方案,照顾已经固化下来的空间格局,着重空间重构,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摆脱困境的出路。总体发展战略实施“制度创新、文化开放,跨越中部、连接四极,立足湖北、极化

6、武汉,市域先行、引导外围”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把武汉建设成“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格局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产业发展方向(略)构建“三镇双城”格局在市域内把长江作为城市发展的脊梁,城市空间沿江拓展,长江以北形成常福沌口汉阳汉口宋家岗天河机场滠口阳逻的沿江拓展地带;在长江以南形成金口纸纺武昌青山北湖左岭葛店的沿江拓展地带。(图3)在中心城内把汉口、汉阳融为一体,与武昌对江发展形成“三镇双城”格局,构筑蔡甸、流芳两个新中心,在江南江北形成两个相互弥补、相互带动、相互协调的特大城市。在核心区内建设从蔡甸沿汉江向东、沿武珞路延伸至流芳的服务轴心,统摄三镇空间秩序。武汉市城

7、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过程控制论的规划理念 以空间发展解读为切入点,建立规划实施评价前景分析战略目标发展条件评价空间规划导出的技术路径,形成过程控制和多方案比较的战略规划模式。现实空间发展判读1.面临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处于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2.区域城市化水平偏低的现实导致了城市的极化发展,形成围绕武汉的城市阴影圈带。3.武汉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以及区级经济利益分割的现实导致了城市蔓延式的扩张。4.由于传统城市中心进入性降低,武汉城市中心功能逐渐向外围迁移,布局趋于离散。5.人居环境品质不高、特色不够鲜明,关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较低。6.交通发展面临投资严重不足、三镇鼎立格局和

8、机动化挑战带来的多重压力。战略目标和重点将武汉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弘扬武汉的荆楚文化传统和滨江滨湖特色,建设面向国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实施八大战略一是以城市功能提升为突破的国际化战略,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圈战略,三是有机生长的大都市区战略,四是现代制造业主导的产业集群战略,五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核战略,六是以水资源为主导的环境先导战略,七是提升品质魅力的文化都市战略,八是以人为本、高效快速的交通优胜战略。三层次的空间布局构建“都市核心区都市发展区城市圈”三层次有机结合的区域性城市体系和功能格局。构建高品质多元化、“内强外优”都市核心城。继续坚持三镇均衡的发展思想

9、,在三镇生活型服务功能自成体系的基础上,统筹布局生产性高端服务功能,构建“王家墩-四新”、“汉江-中南”的两条轴线,形成“T”字形的武汉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核”。其中,聚集两江四岸,建设代表武汉滨水特色和荆楚风韵的标志性中心景观区。在吴家山、鲁巷建设武汉的两大副中心,引导城市向外拓展。构建有机生长的多轴向“轮毂状”的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体系。以组团带状的城市轴为基本结构,以均匀分布的水系生态网为基础,依托“双快双轨”主导的复合交通轴线,构建都市发展区有机生长的紧凑型滨水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在生态方面,构筑“依山抱湖、三环六楔”的武汉生态网,实现滨江城市向滨江滨湖生态城市转型。在交通方面,构建“切线+

10、环形”的快速交通网,内引都市核心城,外联对接城市圈高速公路体系。构建“18”城市圈协同发展平台。以武汉为带动城市圈发展的增长极。选择鄂黄、孝感、仙桃、黄石,发展形成4个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选择潜江、咸宁等,发展形成5个中等城市,构筑“一特四大五中”的城镇体系格局。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建设东向的武汉鄂黄大冶钢铁化工产业聚集带、西向的武汉仙潜天门制造产业聚集带、西北的武汉孝感汉川应城食品产业聚集带,对接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研究路线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坚持“精明增长”的理念,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专题研究,凝炼出战略思想

11、和规划方案。问题分析综合分析表明,武汉的科教、交通、工业等城市职能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相对下降,“一城”与“三镇”的分与合有待明确,城市空间发展重点不明。旧城人口密度居高不下,主城人口舒解乏力,工业企业核心知识产权较少,本地企业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历史上鲜明的城市个性和魅力保持不足。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战略战略一:从全国城镇体系布局出发,采取“做实都市区、借力于南北、发力于西部、目标在东方”的成“弓”战略,提升武汉市的综合竞争力。战略二:强化沿长江轴和垂直于长江的汉水武珞轴,实施“两轴三城、多核放射”的空间优化战略,完善三镇功能,在三镇建设各自的功能中心,以东、西、南三个方向为城

12、市未来的主要扩展方向。战略三: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扩大在中部腹地的影响力,增强对中西部省区的吸引力,实施“东联中引、精城强镇”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促进武汉城市地区卫星城镇的发展和城市圈的建设。战略四:从创新驱动、品牌带动、市场拉动三方面入手,实施“知识育产业、品牌拓市场”的产业重构战略,通过“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的推动,优化武汉城市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战略五:三镇分别构建内部快速交通系统,同时通过加强三城过江交通联系,将三镇路网合而为一,加强三城间路网的联系,实施“31”的交通一体化战略。建设分流线解决航(空路)大(东门)一线的交通压力,选择公交优先、轨道引导的交通模式。战略六

13、:实施“山、水、城融合”的生态功能战略,利用木兰山、梁子湖等大型自然生态区域构建“四翼连心、环楔套接”的市域生态格局和沿长江、汉水九峰山一线“两轴三心、多核成网”的城区生态格局。战略七:建议恢复武汉旧城历史文化空间,打造有浓郁地方特色、便捷、舒适的城市门户空间,实施“人文山水交响曲”的魅力城市战略,保持城市文化的先驱地位;以自然山水为依托,挖掘历史精髓,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彰显城市山水空间,振兴城市特色旅游产业。战略发展定位湖北省的省会,中部地区的首位经济中心,我国重要的科教创新平台、现代制造业基地与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具有内陆滨水特色的国际性大都市。沈阳主报告研究内容1、城市发展SWOT分析(

14、存在的核心、可利用资源、对城市增长的可能途径与动力来源)2、规划理论的导入准备(工业化的演进规律、后工业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城市空间拓展门槛、城市突围发展的功能特征与空间需求)3、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有凝聚力的城市、可生长的城市、创新的城市、效率的城市、生态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城市空间定位)4、城市人口规模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提出基于生态容量的城市终极规模;通过实际城市人口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城市人口的空间分配作原则性界定)5、城市经济与产业(根据产业升级和扩散规律,提出近期、远期支柱产业和产业,确定城市产业布局)6、多场景方案与选择(对不同发展模式、方向和手段的全面模拟)7、实现后工业大都市的空

15、间跨越战略(城市空间是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技术进步等五大要素的整载体,城市空间和土地是这五台主戏的舞台,回应城市功能提升提出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子系统1、区域中心、内联外争;2、市域整合、一城四星;3、箭形发展、模块空间4、南北金廊、区域中心;5、北环优质、中心疏解;6、重审浑南、远提沈南7、东山西水、森林城市;8、形象重塑、再创辉煌区域层面:构建辽中城市群的联盟关系;以“箭形”发展模式,推进沈阳核心地位的提升城市层面:分析都市空间扩展“门槛”,建立城市跨越发展模式;建立都市外围产业组团带,建立模块化带型延展的空间扩展模式,避免中心城区无限制蔓延,体现生态和有机生长理念;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组织原则,突破传统中央商务区概念,极化沈阳领袖城市功能。探索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战略脸”创新模式。研究手法:问题存真法、目标去伪法、指导理论导入法、多场景分析决策法。福州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建成区范围面积182.3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71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约635.9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约186.68万人。全市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