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777439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 赵匡胤筹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档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差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她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容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

2、郡,故史称宋辽本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达到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浮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达批准与宋议和。宋真宗只但愿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商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输辽银1万两,绢2万匹;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明了条件。3

3、.靖康之难: 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不成。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规定。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灭亡。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4.主户和客户宋代户籍记

4、录中,将人户明确划分为主户和客户。都城和州府县城及市镇的居民称为坊郭户;此外尚有官户,即形势户,也称官户。5重要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内外部压力严重,与辽朝与西夏展开频繁的战争,频繁的征兵(加重了对中小地主的赋税,她们往往通过地租和高利贷将这些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严重。北宋士大夫和仁宗采用措施缓和矛盾,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背景简介: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再加上其积贫积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汰冗官、选拨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的本次改革。重要内容:整顿吏治

5、: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覃恩信;重命令;发展经济:厚农桑,减徭役;加强军备:修武备历史意义:这次改革触及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失败,但开创了北宋士大夫参政议政的风气,激发了她们关怀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熙宁变法的前奏。 失败因素: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本,因此,仁宗选择因循守旧,牺牲范仲淹,以稳定为大局;2改革将要触动的是整个士-官僚层的利益,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3直接因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袭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4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她们的强烈反对,这是新

6、政失败的主线因素。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统治的腐败:(1)庞大而腐败的军队;(2)庞大而腐败的官僚机构;(3)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锋利:1)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2)北宋中期遍及各地的农民起义;挽救宋王朝危机的多种主张:(1)王禹偁的“五事”;(2)宋祁的“三冗三费”;(3)范仲淹的“新政”;(4)文彦博的“省兵”;(5)王安石的“万言书”;()司马光的“三札”;(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诸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

7、:()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6)均输法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1)置将法(2)保甲法(3)保马法(4)置军器监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原则。(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因素各项改革措施的履行,都获得了一定成效:()如青苗法在一定限度上克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2)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3)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长了农业劳动人手。(4)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某些承当

8、。5)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在一定限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失败的因素:(1)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用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她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剧烈反对和袭击。(2)变法派没有形成一种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3)新法在履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浮现了危害百姓的事。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变化,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四等人制:元朝实行的民族级别制度。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级别。另一方面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级别。色目意为各色

9、名录,泛指西北各族、西域及欧洲来华的各族人。汉人指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女真、契丹、渤海等族及南宋灭亡前归附的云南、四川的汉族人。南人指原南宋治下的人民,涉及江浙、江西、湖广行省与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各族。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7.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间,她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 余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和重

10、典治国、对贪官污吏的杀戮和惩办是两个概念,两个问题。前者是为了集权,后者是为了澄清吏治,整治官僚队伍。.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通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获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又作“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军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恐撤退。明军在土木堡被敌追及,将士饥

11、渴疲劳,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史称“土木之变”,该事件对明王朝是一种沉重的打击10.内阁:明成祖时期为了巩固专制皇权,设立了秘书征询机构内阁,仁宗时期内阁地位明显上升,内阁通过票拟制度议政,即代皇帝草拟对奏章的解决意见,并将意见上交于皇帝,从而影响皇帝批红,做出最后决定。内阁由于离皇帝位置较近,同步与皇帝有独立的沟通渠道因此内阁对皇帝施加的影响力较大。内阁权力的壮大引起了其与六部的矛盾,最后内阁取胜,内阁大臣专权的现象开始浮现。但内阁的发展受到了其不应参政身份的阻碍,随着张居正的下台,内阁地位迅速下降,回归正常。1.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队。万历年间,由

12、顾宪成、高攀龙等发起,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部分士大夫支持,时人称“东林党”。她们以清流自视,反对横征暴敛,主张改革朝政,任用贤能,澄清吏治。因而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产生矛盾。阉党对其大加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继位后惩办魏忠贤及其党羽,东林党人所受迫害才告停止。 12.厂卫制度:为了弹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种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

13、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3.张居正改革:是明代中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以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为重点,以“集权、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的一次改革。重要内容:整顿吏治:考成法;整饬边疆;兴修水利;经济改革: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成果在一定限度上克制了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农民土地的势头,多少缓和了农民的恶劣处境,减轻了农民有承当,减少了地方官吏对农民刻意剥削的机会。14.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本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

14、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本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运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种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种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15.军机处:官签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十年始正式改成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达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为军纪大臣,通称大军机。

15、但任命时亦按个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解决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批示。宣统三年(11)内阁成立后撤销。.改土归流: 也称改土设流、改土为流、改土易流。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时云南越州土知州阿资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析其地为八府四州;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

16、之叛,分播地为遵义、平越二府。清雍正间,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波及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广五省。总计当时改流所添设的府州县,约有六十多种。在改流地区,清政府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增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7文字狱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并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乾隆一朝,制造的文字狱案件总数在140 次以上,连疯人说疯话都不放过。清代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主线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上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洲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