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75628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共80页)(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绪言一、基本概念药理学是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防治或诊断疾病的物质。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即在药物的作用下,机体发生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二、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药动学三、药理学学习方法1.理解、联系2.重点突出3.记忆方法4.适当做题A型题例题1:以下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答案:CA.曲马朵B.吗啡C.芬太尼

2、D.四氢帕马汀E.哌替啶例题2:以下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答案:DA.曲马朵B.吗啡C.芬太尼D.二氢埃托啡E.哌替啶例题3:对厌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是答案:AA.克林霉素B.甲硝唑C.多粘菌素D.利福平E.罗红霉素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大纲要求:P10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吸收及影响因素药物分布及影响因素药物代谢过程、药物代谢的结果、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诱导剂及抑制剂药物排泄途径、药物排泄的临床意义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

3、药物的处置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异化扩散、膜泡运输)(一)被动转运指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1.主要动力:膜两侧的浓度差。2.特点:(1)不需要载体(2)不耗能(3)无饱和性(4)药物间无竞争抑制现象(5)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停止3.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膜的性质、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药物越易透过膜(2)解离度,解离度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一般认为非解离型药物才能跨膜转运)(3)浓度差,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越大转运越多(4)药物的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4.药物解离度对被动

4、转运的影响常用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其解离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药物自身的解离常数pKa和溶液的pH值。pKa:即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pKa值是各药物所固有的特性弱酸性药物( HA )弱碱性药物(B)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因此:在胃中易吸收;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因此:在碱性肠液中易吸收;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二)主动转运 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形式所进行的跨膜运动,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无关,可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药物的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胃肠道吸收、肾

5、小管再吸收滤过肾小球的滤过载体转运主动转运肾小管的分泌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维生素B12经胃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二、药物的吸收1.吸收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转运过程。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速率和程度描述。大多数药物吸收过程为被动转运。 2.影响吸收因素:(1)药物理化性质(2)给药途径(3)药物剂型(4)机体因素3.药物的理化性质4.给药途径胃肠道:口服,舌下,直肠,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动脉内、鞘内,其他给药:吸入,鼻腔、局部、经皮,胃肠道给药:最常用(安全、方便、经济)5.首过消除 (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

6、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被胃肠道或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现象。临床首过消除明显的常用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X型题1.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 答案:BEA.静脉注射后B.皮下注射后C.舌下给药后D.直肠给药E.口服给药后A型题:1.首过消除的特点不含 答案:BA.可发生于口服给药时B.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C.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胃肠道灭活D.药物进入体循环前在肝灭活E.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AA.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弱碱性药

7、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D.药物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E.皮肤给药除脂溶性高的药物外都不易吸收 三、药物的分布1.分布 指进入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过程。(大多数为被动转运,为双向可逆过程)2.影响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pKa 、脂溶性等)(2)体液pH值 (P14)(3)血浆蛋白结合率 (4)膜通透性:血脑屏障(BBB)、胎盘屏障 (P15)(5)组织器官局部血流量3.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吸收入血后部分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称游离型药物。4.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表示药物与血浆蛋白

8、结合的程度。结合型药物的特点: 可逆性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不易穿透毛细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滤膜 饱和性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置换现象 (保泰松-双香豆素、磺胺-胆红素)四、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以代谢物形式排出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代谢的主要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 P450 酶系肝药酶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底物选择性不高、具有可诱导性。A型题:经药酶转化的药物与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 答案:B(特非那定、阿司咪唑)A.减弱 B.增强 C.不变化 D.被消除 E.超强化五、药物的排泄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排泄*(肾

9、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 3.其他途径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即时量曲线。单次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二、药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峰时间:指给药后, 达到最高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反映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指标三、半衰期1.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0.693/k(k: 消除速率常数)。3.3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

10、90%6.6 个半衰期消除药物约 99%四、药物的消除物质反应速度与反应物量的关系:dx / dt = -k x n(k 速度常数)1)一级动力学体内药量变化速率:dx / dt = -k x1 = -kx2)零级动力学 ( 定量)体内药量变化速率:dx / dt = -k x0 = -kt1/2k0=0.5C0/k0 A型题:一级动力学转运特点描述中错误的是 答案:BA.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B.血药浓度与时间作图为一直线C.半衰期恒定D.一次给药的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E.一次给药经5个t1/2药物基本消除完全五、表观分布容积 ( Vd ) 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

11、度的比值。X:体内药物总量C:平衡时血药浓度可推测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的结合情况。六、清除率(clearance, Cl) 指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容积体液中的药物清除,其单位为L / h或L /(kg h)表示。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参数。 计算公式为: Cl = k Vd(k :消除速率常数)七、生物利用度 ( Bioavailability ,F )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八、稳态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所包含的面积(通常采用梯形法计算)。是评价药物吸收

12、程度的重要指标。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Css ) 以半衰期相近似的间隔时间多次给药时, 经过5个半衰期(46), 给药速度和药物消除速度两者达到平衡, 可使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状态, 此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1.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定时定量反复多次给药,经5个t1/2后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2.停止给药经过5个t1/2 体内药物基本全部消除(95%)。3.当口服给药时间间隔为一个t1/2 时,首次剂量加倍可立即达到Css。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大纲要求: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

13、应)。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等在药物应用中的意义。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第四节受体学说受体的特征、受体的类型、激动药及拮抗药、受体的调节、信号转导。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p25)治疗作用:与用药目的相符、有利于患病机体的作用。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二、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治本) 2.对症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治标)三、不良反应*:1.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

14、不适反应,具有相对性。2.毒性反应: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急性毒性致癌作用慢性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3.变态反应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与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4.后遗效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5.继发反应指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6.停药反应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7.特异反应指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与常人不同。A型题:药物副作用是指答案:BA.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应 B.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C.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产生的不适反应 D.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应E.过量药物引起的肝、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