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736685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教学无趣,课堂就不易活跃,学生不易动脑;教学技巧在于激发兴趣,善于把握,则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因此,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源头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我平时在课堂中是这样激趣的:一、广泛参阅先进经验,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也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广泛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

2、经验,时时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如:每节课拿出几分钟,师生共同参与,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不断积累课外知识,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拿着笔记本,到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去采集,课外阅读气氛浓厚,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1、注意创设课堂导语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恰当而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

3、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比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6课黄河颂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

4、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此段导语,言简意赅,充满激情,寥寥数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有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留下想象的空间。2、引导思维升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了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未必不可,但它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是必要的,它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

5、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所谓“引导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维。教师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体常识,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去思考,然后在文章难点处设疑,组织讨论,对段意、层意、中心思想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作出概括;最后对课文做归纳,使学生明确全文知识点,体会文章的风格和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为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分析,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我采用了提问的形式,对每个问题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1课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设

6、置的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看到有两个过渡句对分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大家据此分段。”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一是用心读课;二是思考段与段之间的意义关系;三是找过渡句。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了起来。学生经过思考、议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很快就得以明确:文章围绕中国石拱桥说明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18段);二是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9段);三是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10段)。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分析课文内容之中。 教师还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升华学生兴趣。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

7、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且用语简洁。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三、教法学法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又是活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8、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

9、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2、拨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第1课)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

10、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四、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而好的课堂结束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教学效果更精彩。究竟采用哪些方法,才能使结束语更好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设想,下一番功夫了。我在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社戏一文时,我采用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说的很好,很有趣。是呀,童年;它奏响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妙的乐章,童年,给了我们五彩缤纷的阳光,在人生的旅途中,童年的快乐点燃了我们生命的希望。同学们,愿你们永远拥有一份童真,在生命的长河里,永远快乐、年轻!通过这一番话语,使学生对本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把学生在课堂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地攀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