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872840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论证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一、设置的依据: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制造业在 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才有 极大需求。从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种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 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现代高 新技术在全球兴起。“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机械如虎添翼, 有可能超越操作机械和动力机械的范畴,进入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多功能 化、全自动化、微机数字化与网络化控制的新时代,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体 力劳动,还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脑力劳动,是人类高度

2、文明的一大进步。因此, “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 划纲要,即863计划将“机电一体化” 前沿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重要发展领 域,并且初见成效、战果辉煌!按照人事部最新统计预测,“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市场今 后几年急需紧缺的八大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21 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 制造业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加工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 市场的动态变化,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 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一批高新复合技术群,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 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是21 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

3、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21 世纪中 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以 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 素质高技能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 ,21 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微电子和和计算机的高度繁荣和快 速发展,使其已成为当今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掌握最新的机械技术、 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将其融会贯通,将为学生展现广阔的发展空间。据 权威部门预计,目前我国机电行业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奇缺,国家正在花大气力加 速机电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用现代微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产 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为国民

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机械 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我国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门应用 型人才,以解决各行业中机械电子系统与设备的开发、制造、应用、管理、维修 等各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本专业自2001 年招生以来,首届毕业生于2003年7月走向社会,用人单 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反映普遍良好,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 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本专业毕业生敬业爱岗,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结果如下:学生整体素质较高,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严格要求自

5、己,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在业务方面和专业技术 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而言,思想积极政治素质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 创造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善于钻研,谦虚谨慎,勤学好问, 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能将所学知识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业务中起 骨干带头作用,生活作风正派,人格健全,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整体观念强,有 团队协作精神,爱岗敬业。不仅有许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走上了管理工 作岗位,成为公司骨干和佼佼者;还有许多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二、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在机械加工业中,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机电一体化设备逐 步替代普通机械设备,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6、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 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机电一体化,社会对机电一 体化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要求既懂机械技术又要懂计算 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就机械加工而言,传统机加工技术人员对数控技术了解少, 计算机技术人员又很难与机械制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数控专业人才的大量 缺乏。数控人才短缺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 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决定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 才培养培训工程”,力争实现五年培养30 万以上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标, 以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机电一体化高技

7、能人才是适应数 控加工及其制造业其他先进设备维修使用的急需。在沧州地区范围内,还有多所中专或者技校开办机电专业,但是无论是从师 资还是学校实力都不能满足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三、本院设置专业的基本条件和发展前景1、学院基本情况学院现设有七系三部一院,即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贸管理系、化学 工程系、城乡建设工程系、畜牧兽医系、外语与艺术设计系、基础部、继续教育 部、国际教育交流部、农林科学院。形成了以机电、牧医、化工为主干,建工、 生物、信息、经贸等多专业交叉,协调发展的专业群,涵盖了工、农、经、管、 文、理等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2004 确定为

8、河北省教改试点专业,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2、相关专业群的情况我院现设有自动化类专业三个,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 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同时设有数控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制造类)。以上四个专业 公用自动化实训资源。同时共用数控设备资源。3、教学资源和支撑体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设施设备齐全,基本上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验和实训 要求,校内设有机械实习厂(钳工车间、机械加工车间、焊接车间、冲压车间)、 电工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PLC实验室、机械原理及零件 实验室、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检测与转换实验室、计算机中心 等。能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校内实践环节的教学要

9、求。并且相继建立了以黄骅 模具工业城、南皮五金工业加工群、孟村弯头管件加工基地、河北宏业集 团有限公司等著名相关企业为依托的多个产学研基地。院系两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制度完善,实施状况良好。近三年本专业先后 引进三名本科生、一名研究生、一名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注意在职培养措施, 培养在职研究生三名。教师办公室全部配备了计算机,每年评选优秀教案、优秀 课件、教学优秀等奖项;三人在职进修学习硕士学位;六人次参加教育部高职高 专骨干教师培训班并取得双师教师资格;1 人次参加日本资助的中国西部职业技 术培训。8 人次参加相关企业实际锻炼或兼职工程师。全体教师次参加了“五五 普法”培训和“科技创新能力”

10、培训。相关青年教师均参加了校内新教师培训等 等。所有教师每学期接受学生评教、校专家评教、系专家评教的综合考核。 每 年进行量化考核排队。机电系师德建设成就显著,教师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生评价满意率在 98%以上。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强,以饱满的热情 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机电系党支部连续 3 年获得院及市教育局授予的先进 基层党支部称号,2005 年沧州市总工会授予机电系“五好职工小家称号”、2006 年获得河北省高教学会第十届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郑春禄、耿玉香)、 耿玉香获得沧州市三育人先进个人。本专业教师发表论文 93 篇。专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内实

11、训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加大投 资力度,注重产学研合作。规范管理,科学调度,利用率高。现为机电专业服务 的校内实践基地设有机械实习厂、电工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 室、工程力学实验室、检测与转换实验室、机械原理及零件实验室、计量实训室、 CAD/CAM 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 工实训场、电子实训室等校内实践教学训练基地。校内基地满足机电专业教学计 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机械实习厂和数控加工中心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开放时间 除正常时间外,课外活动、晚自习等时间大多用上。各实践场所利用率高。校 外实训基地生产规模适度,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现

12、有校外实习基地为: 黄骅模具城、河北宏业机械股份公司、南皮五金业群、孟村弯头管件制造业群等。 学校本专业领域图书信息资料、校园网络满足专业所需。4、社会条件、地理条件、政府因素等外部支持条件 我校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沧州市。沧州的工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五金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五大骨干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为亚洲最 大的PVC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TDI生产基地,全国三大铸造基地之一。区域 特色产业明显,形成了中国裘皮之都、 电线电缆之乡、 汽车模具之乡、 铸造扣件之乡、 中国弯头管件之都、 管道装备制造基地、 中国冬枣之 乡等多个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 128

13、0 亿元。黄骅 模具城现有 600 余家模具生产企业、泊头是我国较大的汽车配件及汽车模具制 造基地、南皮五金业群、孟村盐山弯头阀门管件制造基地、青县工业缝纫机制造 基地等近4000 家机械制造企业都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业内十分 需要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一线高级应用性技术人员。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 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具备了办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的各项条件。机电专业在校生规模大,专业师资队伍强,专业设施设备配套齐全, 基本能满足机电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要求。5、地方企业的支持条件机电专业与多个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如:孟村电力局、沧州 冰源制冷设备安装

14、公司、沧州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沧州化工机械集团、黄骅模具 城、南皮五金业群、孟村弯头管件制造业群、沧州隆降化工医药设备有限公司、 河北宏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县志强缝纫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沧州发电厂等。 地方企业积极参与机电专业的建设,给与了多方面的帮助,并且派相关专家进行 教学指导。6、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师资 36 人,其中专职教师 24 人,双肩挑 2 人,聘任企业兼职教师 10 人。教授 3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 人,占 41.7%, 双师素质教师18 人,占专职教师的94.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占青年 专职教师的 41.2%。本专业专业带头人为郑春禄教授,4

15、4,近三年主持(或参 与)技术推广、教科研课题3 项,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1 篇,参编教材1 部,校 内教材2 部。河北宏业机械有限公司兼职工程师、河北省科技司法鉴定员(机电)。 本专业形成了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7、专业发展的进度、规模、水平的规划 按照社会的需求,应该继续加强本专业的内涵建设,招生规模从在100 人 左右为宜。四、开设本专业的基本设想与思路1、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本专业主要为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 面发展,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业精 神和创新能力,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原理和典型设备

16、应用方法,能从事数控机床 维护、保养、操作、数控加工编程及其他机电设备的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素 质高技能专门人才。2、学生就业的基本行业与岗位群定位(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方向)I.主要工作岗位(1)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修岗(2)数控程序员岗(3)数控工艺员岗(4)数控机床操作岗口相关工作岗位(5)质量检验岗(6)机电产品开发(及产品改造)岗(7)产品销售岗(8)车间管理岗皿拓展工作岗位(9)职业学校教师(10)村官3、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素质职业能力政治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 职业素质; 身心素质。职业专门能力职业关键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学习新技术,自我提咼 能力;现代办公与父往能力; 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创新精神及创新思维能 力;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 能力。能操作、维修、维护数 控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