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723764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北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渝北府办发2011102号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新城、风景区)管委会, 有关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o年十一月五日重庆市渝北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渝北工业转型升级,建设重庆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社 会跨越式发展,根据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和重庆市渝北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314”

2、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和市委 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 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抓住两江新区开发建 设的战略机遇,发挥临空、临港和临保稅区优势,推动区属区域工业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存量,择优引进增量,大力发展高端、高质、出外向型的先进制造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集聚发展水平,巩固工业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推动 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将渝北建成两江新 区产业核心、重庆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加快建设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在全市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战略定位全面实施“1

3、2345”发展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一一将渝北建设成为重庆 先进制造业基地;互动两大板块一一既要做大做强渝北区属板块工业,又要全力 支持市级开发平台建设,主动接受辐射带动,形成区域区属同步推进的良好格局; 做强三大产业一一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总产值 分别突破1000亿元;打造四个千亿园区一一到2015年,建设形成北部新区、保 稅港区空港功能区、龙兴工业园、空港工业园区(含台商工业园区)四个工业总 产值超千亿的园区;“强化五大支撑”一一以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重组上市、 能源供给、质量诚信为支撑,推动渝北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发展目标1.总量目标。到2015年,

4、全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00亿元,年均增长31%, 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突破4000 亿元,年均增长28%,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突破 800亿元,工业直接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2.结构目标。到2015年,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 产值达到42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650家,其中100亿级企业10家,10亿级企业50家,亿元级企业300家, 上市企业达到5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

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比重达到65%;工业出货值达到12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3 .效益目标。到2015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利稅达到500亿元,年均递增 26%,其中实现利润200亿元,年均递增21%; 工业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经济 效益综合指数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 化碳排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0%,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 80%,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4.创新目标。到2015年,重点企业研发费占销售值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 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60%以上,新增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

6、0家市级技术中 心;新增10个中国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二、“十二五”工业产业发展重点“十二五”时期,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两江新区各行政区、功能区的定位, 立足重庆及渝北现有的产业基础,按照先进制造业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管 理先进性三个方面的发展要求,重点加快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三大支柱产业,以及家用电器、现代食品、高端服装等出导向的特色轻工产业, 建成重庆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摩托车产业。以北部新区、空港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以乘 用车、重型商用车为龙头,以客车和专用车为特色,以及新能源汽车摩托车研发 生产等汽车工业。进一步完善汽车配套体系,形成发动机总成、底盘技术、自动

7、 变速箱、电动助力转向器、电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产业的本土化,逐步实现与国 内汽车摩托车整车厂同步开发配套,将渝北建成中国汽车名城核心区。到2015 年,汽车摩托车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250亿元。其中, 轿车、重型车、客车、摩托车产能分别达到100万辆、8万辆、2万辆、200万 辆。乘用车:依托长安股份公司、长安福特公司、力帆公司等整车生产企业,坚 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支持长安汽车研究院、重庆车辆检测院等研发平 台建设,提高汽车车身低阻化、轻量化水平,提升发动机燃烧效率及排放标准, 提高传动系统传动效率。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家用轿车、 中高级公务

8、轿车等产品。尤其要密切跟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加强新能源整 车、车用驱动电机系统、车用电动助力转向、车用动力电池、车用电动空调等技 术研发,立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化条件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 汽车,力争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走在全国、全市前列。大力扶持和培育长安股份、 力帆等自主品牌轿车,着力推进长安福特三分厂、力帆轿车二期等项目建设。重型车:依托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先进的整车技术,在扩大整车产能规模的 同时,大力发展大马力发动机、重型车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建成全国一流 的商用车产业基地。客车和专用车:依托恒通客车公司天然气客车、纯电动客车等城市客车技术 优势,着重发展中高档城市客

9、车、气电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客车等产品,打造具有 竞争力的客车品牌。依托中国汽研院技术优势,重点开发商品混凝土运输车、举 高消防车、机场专用车、特种作业车等专用车。摩托车:依托银翔、港鑫、双庆等整车生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积极研发 生产满足城市娱乐需求的大排量高档摩托车、全地形车,满足城市交通节能减排 需求的电动助力车,用好摩托车下乡政策,开发适销对路、质优价廉、适合农村 市场的摩托车,建设国家重要的大排量出型摩托车研发生产地。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依托整车企业带动,重点引进高效节能环保发动机、 发动机电控系统、汽油机增压器、双离合和无级自动变速器、电动助力转向器等 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以及总

10、线控制系统、数字化仪表系统、车载故障诊断 仪、防抱死制动系统等汽车电子,在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的同时, 逐步融入国际采购体系,建成全国一流、具有比较优势、能充分支撑本地整车企 业发展并面向全球供货的国内主要零部件生产基地。(二)装备制造产业。以北部新区、龙兴工业园为载体,坚持整机与基础零 部件同步发展,着力夯实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提升整机设计制造水平,增强总 包及系统集成能力。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感知、分析、 决策、控制、执行功能的自动化装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做大做强 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通用机械、模具、数字医疗设备等5大优势装备,培育 发展新能源

11、装备、国防军工、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等新兴装备。到2015年, 装备制造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400亿元。通机:依托科勒、银翔、博耐特、嘉泰等重点企业,发挥配套体系完善的优 势,进一步引导通机整机企业及零部件集聚发展,积极开发下游农机等产品,打 造“通机之都”。重点推进科勒500万台、博耐特100万台大功率柴油机、嘉泰 2000万只缸头等重点项目建设。仪器仪表:依托四联集团、华渝电气、耐德科技、中智联等重点企业,重点 发展先进传感器、射频识别系统(RFID)、现场控制系统等精密仪器仪表,智能 流量计、执行器、调节阀、分析仪器等智能仪表,以及工业综合型分散控制系统 (DCS)

12、、微机电系统(MEM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高端系统,形成一 批高技术层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仪器仪表产品族。输变电成套设备:推动渝能泰山、鸽牌、宇邦等重点企业扩能改造,做大做 强电线电缆。抓住国家智能电网建设机遇,积极引进输变电成套设备生产企业, 发展特种电缆、超高压电缆、高低压开关、电容器、互感器、智能计量仪表、自 动化控制系统等,建设中国西部输变电成套装备制造基地。模具产业:围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绿色家电等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点发展汽车覆盖件模具、多工位级进模具、精冲模具、大型精密异型塑料模具、 压铸模具等,支持重庆元创技研实业等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引进华威等国内

13、外 知名模具生产企业,建设中国中西部模具开发制造基地。数字医疗设备:依托金山科技公司、海扶公司、山外山公司等高科技重点企 业,支持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完善数字医疗器械研发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营造新产品产业化环境,支持胶囊内镜、超声聚焦刀、血透机等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数字医疗设备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级数字医疗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能源装备:以海装风电成套装备为龙头,重点推进2MW风电装备整机规模 化生产,推进建立国家级海洋风电工程研发基地,加快5MW风电装备研发,推进 减速器、调向装置、传动装置、塔架、叶片、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配套件本地化, 形成以整机为主、关键核心零部件同步发展的格局,到2

14、015年形成400万千瓦 生产能力,建成国家重要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依托水泵厂、通用集团、川仪、 潍柴、重庆齿轮箱、长征重工等企业,发展核级泵、核级阀门、应急柴油机、DCS 控制系统等核电配套产品。国防民用:依托现有优势,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和中央企业的合作,争取布 局国家重大军民两用项目,重点发展大型飞机关键部件、直升飞机研发制造、航 空附属设备、机场专用装备、军民两用微波装备等航空航天装备,建设军民结合 示范基地。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坚持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培育发展贴片机、光 刻机、超纯气体净化设备等电子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搬运、装配、焊接等工业机 器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发展磁性传

15、感器及微电机、微波装备、精密数 控机床等。(三)电子信息产业。围绕把渝北打造成我国“电子名都”的目标,以保稅 港区空港功能区、北部新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国外、台湾及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 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及关键零配件、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数字办 公及音像设备、新一代通信。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 实现销售产值1500亿元。计算机制造: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保稅港区空港功能区的政策优 势,积极引进全球著名电脑企业及世界知名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以笔记本电脑 制造为龙头,带动电脑关键零部件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发展。到2015年,笔记本 电脑产量达到4000万台。数

16、字办公及音像设备:结合重庆打造全国最大的打印机基地的战略目标,积 极引进佳能、惠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数字 办公设备,以及数码相机/摄影机和音频、视频产品及数字存储产品,同步引进 打印机复印机喷墨头及引擎、激光鼓、耗材关链产业,力争形成4000万台打印 机复印机、2000万台数码相机/摄像机产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新一代通信:重点依托爱立信、富士通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移动、联通、 网通、电信重庆总部,进一步扶持信威、普天等通信产品生产企业,引进国际国 内通信产品研发、生产知名企业。采用“芯片+终端+应用”的发展策略和模式, 重点发展以TD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重点发展TD-SCDMA增强型多媒体 终端基带芯片、TD-SCDMA手机、TD-SCDMA无线上网卡、基站系统、TD测试仪器 仪表、高端印刷电路板等、3G网络应用服务基地等。软件及信息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