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71454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与效果分析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通过的,并形成后来的二十字方针,农村义务教育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要条件。因此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方面,其发展好坏与新农村建设成败息息有关,从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看农村义务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的重要意义及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中的参照价值。核心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演变;参照价值1978年一声春雷巨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人民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自此以来国内农村义务教育获

2、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体系,“两免一补”真正贯彻,即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农庭困难学生享有寄宿补贴生活费。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国家“两基”攻坚筹划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基本完毕。回忆改革开放三十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借鉴得与失,总结取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将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积极参照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贯彻党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定和“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i的历史性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和现实价值,关系着社会主义现

3、代化的进程。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进程、改革的深度,从1979到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推动阶段,第二阶段1994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进一步阶段,最后一阶段为至今为农村全面义务教育新阶段。一、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推动阶段(19791993)(一)重要内容和特点1、管理体制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村的义务教育改革亦在其中,由过去的筹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亦由筹划变为以民为主:1985年中共中央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由地方负责分组管理的财政体制,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实

4、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同进提出谁办学谁掏钱,但并未对各级政府作出具体规定。到1993年的时候中国教育的发展纲要写到要继续完善分组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只是明确了发展方向,仍没有具体的责任分工。2、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及投入这一时期的农村教育改革把教育资源向重点地区集中,加之以民为主的办学体制其政府的投入在农村偏远地区远远局限性,教育经费也无法得到充足保证。沿着以往建设重点中小学为考大学的思路,经费偏向于重点小学,偏远地区的学校被大量削减或合并。199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细则进一步把以地方为主承当教育经费的特性加以明确。3、教育质量和教材受历史和政策影响,这一时期农村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总体

5、上比较差;教材全国统一性限度高、更新速度较慢、比较程式化,但由于始终沿用,因此有教师们有较深刻的教学实践经验,同窗们则在不同级别间有共同的话题。曾于19661976年下乡的教育人才和教育基金,因发展重点为考大学准备的中小学而转移到都市。1980年中共中央有关普及小学教育的若干决定,提出要基本普及小学教育。4、基本设施教学楼,教学器材除了重点中小学有较大改善外,其她变化不大。198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实行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农村中小学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建设为主。本地人民政府有困难的地方,酌情予以补贴。各地方政府缺少资金,转向民间筹资,全国范畴内新建校舍较

6、少,但呐喊声越来越强烈。(二)政策出台因素从1979年到1993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其一是为了适应历史环境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到来变化过去的历史因素导致基本教育落后涉及教学质量差、学习氛围不浓厚,因此1980年是中共中央强调发展基本教育。其二是适应改革开放大的背景潮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各项事业都需要支持经济的发展,人才作为其基本作用,基本教育不可忽视,这一时期中央特别注重发展为考大学作准备的重点中小学,虽然导致一定的偏差。其三教育自己的特点决定其要改革,教育具有其社会的属性,每一种公民都需要有受教育的权力也即是发展自己的权力,宪法规定每一种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

7、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三)政策产生效果1、就学率由于经验和考虑局限性,这一时期政策出台与整体发展环境不相协调,就学率反而下降。其一是政府投入局限性,导致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畸形发展,重要表目前:地方政府和学校为了教学的正常运转,在投政府投入局限性的状况下转向学生收取过重的学费。学费偏高,许多人读不起书。其二是经济形势变化太快,改革开放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之间收入也逐渐扩大,农民为挣脱贫困,开始进城务工,而都市正需要大量便宜劳动力刺激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读书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方式,失学率由本来的4.8%上升到7.3%。其三是因非重点中学投入局限性,导致教学质量较差,升学率下降

8、, 1977年的升学率为90.8%到1982年只有62.6%,因而失义务教育就学率也下降ii,其中19871993年全国县乡小学的在校生人数由1168万人减少到10903万人,同比减少6.7%;中学生在校人数由3568万人减少到3393万人,同比减少4.9%iii。2、教育质量注重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中心作用、注重课本知识传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性。抓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导致学生承当过重,但对教育质量在发展方向上比较注重和关注: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将来,面向现代化;1985年5月,国内发布的中共中央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论述了新时期教育改

9、革与发展的大框架,同步指出培养“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主张和宗旨。1993年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邓小平同志的有关“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思想得以进一步贯彻,确立了新时期乃至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内容和环节,其所贯串的思想仍然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引的素质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3、均衡性发展政策不均衡,对重点中小学校特别是对为考大学作准备的中小学校在资金、人才、教学设备设施方面均有较大的倾斜。地区不均衡开始扩大,东、中、西经济水平发展越来越不平衡,经济对人才的诱惑势不可挡,加之以民为主的教育投资方式

10、使不发达地区限入困境。有学者觉得:对不发达地区予以较少或不予资助的做法事实上是实行变相的对发达地区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发达地区吸纳的高素质人才,其义务教育的培养成本来自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因此,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将本应予以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转向非发达地区也是合理的。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进一步阶段(1993)(一)重要内容和特点1、管理体制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主,并走向成熟。国家为了挽回重心过低而导致的损失,明确农村县级政府经费统筹管理权,并且加大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iv。2、教育经费上收费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及投入199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

11、革和发展纲要实行意见指出:县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涉及统筹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乡镇负责义务教育的具体工作,涉及征收教育附加费、筹措初中基建费;村负责小学基建费。国内的农村义务教育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基本上采用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模式,作为义务教育部分的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费用事实上是由农民来承当。农村税费改革后,明确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发放,但由于县乡财政的普遍困难,教师工资部分占据了财政支出的相称部分,普遍在50%以上,财政投入严重满足不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二)政策出台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和国家税费政策

12、不断变化是导致这一时候农村义务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继东南沿海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及扶持政策先后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GDP连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逐渐加大。由于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超过第一产业,并且比重越来越大。城乡差距扩大,税费改革进一步一进行,先是农村税收支持都市逐渐转向减轻税费甚至免除税费支持农村。(三)政策产生效果1、就学率就学率波动起伏是这一时期的明显特性。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和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并觉得教育是将来的但愿所在,积极送孩子上学。但另一方面因投入较高,税费较重,贫困地区读不起书的仍然较多,通过社会

13、途径的社会募捐虽然起了诸多作用,像但愿工程等,但仍不是釜底抽薪的做法。尽管政府通过多种努力,规范管理制度,改革税费制度。如:1995年8月,国家教委有关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各地应当针对农村教育附加费征收、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附加费的征管措施,加强管理,切实做到足额征收,并保证重要用于义务教育,不得挪作她用v;从开始税费改革,其重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取消、两调节、一改革”。“三取消”是指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vi;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两基”仍然没有措施达到90%。农村中

14、小学就学率也只有90%多一点。2、教育质量教育质量颇受非议,并觉得这一时间期教育教育不符合发展规定,素质教育被轰轰烈烈地推上台。1999年2月,国务院批转实行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筹划,其更是在突出位置再次重申有关“素质教育”的思想,其第一部分,以“实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标题,强调“实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主题仍然是推动素质教育。又是在此时,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一种实行素质教育的新浪潮,又在国内形成。又过了一年多,国务院有关

15、基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推动素质教育”。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有关目前积极推动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筹划,明确提出,实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动素质教育,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动和制度创新的序幕。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素质教育

16、的内涵,以及实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vii。3、均衡性发展教育投入在经济总量中分派不均衡,国内,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8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viii。有限的教育资源分派不公、严重失衡。其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不同窗校之间教育资源分派和占有的非均衡性ix。有限的义务教育经费重要投向城乡,城乡差别较大,且有扩大的趋势。1993年,国内都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2倍。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1999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构成为例,在全国5721.57万在校初中生中,农村学校的比重是57.2,而教育经费支出占初级中学总经费支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