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Word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707604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消息二则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消息二则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消息二则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消息二则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消息二则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消息二则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消息二则Word(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难点: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学法指导:1、 指导学生梳理新闻“六要素”,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2、找出文中带有作者主观

2、倾向的词句加以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立场。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部分消息只有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背景隐含在主体中),学生结合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理清行文思路,体会写作特点。4、运用“换词法”体会词语含义的不同,分析本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一、导入新课1948年,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8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

3、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整理为word格式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A、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摧枯拉朽(xi)溃退(ku) 荻港(d)B、 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经营:筹划、组织、

4、管理。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败退。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明确:何时:四月二十一日(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芜湖、安庆之间(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本文的重点,在“何故”上)一方面是解放军(顺应民心),摧枯拉朽,突破敌阵;另一方面是

5、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如何: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整理为word格式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

6、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3、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目标导学三:把握课

7、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1、 试着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

8、,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整理为word格式四、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

9、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五、 课堂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荻( )港 溃( )退 cu k l xi( ) 2、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六要素: “五W加一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原因)、如何(过程)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把握课文的新闻

10、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一、导入新课整理为word格式由上节课内容导入。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A、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区域(y)督战(d) 歼灭(jin)锐不可当(dng)泄气(xi)要塞(si)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督战:监督作战。歼灭:消灭(敌人)。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三、合作探

11、究目标导学二: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明确: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国民党军队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如何: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12、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整理为word格式2、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

13、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目标导学三: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1、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2、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

14、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为什么详写东路军的战况?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这样安排,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整理为word格式【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3、“此种情况,

15、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4、 找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词句进行简要分析。A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明确:“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