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65813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6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活动目标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性质,初步学习摘果子的动作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总结并归纳出与动作相一致的语言提示,并根据语言提示模仿学习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摘果子的乐趣。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活动准备摘果子的音乐、PPT(果园丰收视频)。活动过程(一)看果园丰收的视频,引起活动兴趣。1.幼儿围坐成半圆,教师播放果园丰收视频。(1)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怎么样了啊?(播放PPT图片)(2)师:农民伯伯想请小朋友们去帮忙摘果子,你们愿意吗?(二)学习拿篮子,找果树;摘果子的动作。

2、1.学习拿篮子,找果树的动作。2.学习摘果子的动作。(1)提问:我们要去帮农民伯伯摘果子了,怎么摘?(2)幼儿自由练习,教师重点提示:眼睛看着手摘果子、放果子。(3)教师示范正确动作并总结。(4)师幼共同练习摘果子的动作。3.师幼听音乐练习拿篮子、找果树,摘果子的动作。(三)学习展示成果、擦汗,跑去送果子的动作1.学习转一圈展示成果、擦汗的动作。2.学习跑去送果子的动作。师:我们摘了这么多的果子,那我们把果子去送给农民伯伯吧。可以怎么去?最后可以怎么送?3.师幼听音乐练习展示成果,擦汗;跑去送果子的动作。(四)幼儿学习表演摘果子。播放音乐:听音乐,完整做律动。第一遍音乐完了后:这边的果子摘完了

3、,那边还有很多果子,我们再到那边去摘一摘吧。第二次音乐教师可带领幼儿往相反方向去摘果子。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二)一、教学内容分析: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根据鸟儿会飞为引,逐步引导幼儿产生探索兴趣。促使幼儿对大自然中动植物、昆虫类的更多认识,了解动物会飞的基本要素翅膀,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探索其它会飞的东西,并讲其会飞的基本原理;在此活动中,慢慢渗透重叠词的正确使用,如词来来去去的学习融入到对一些常见事物、动物的运动特点的介绍中,会使幼儿更理解和运用。二、教学目标:观察图画,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理解故事幽默的结尾。初步建构和拓展关于动物飞行的经验。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幼儿对

4、动物的喜爱,动植物、昆虫以及飞机、风筝如何飞充满的好奇,本次活动通过观察、表演等,让幼儿产生兴趣,使幼儿在观察以及表演中领悟重叠词的理解和运用。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课题。本次活动通过观察、表演等,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昆虫以及飞机、风筝是如何飞的,在观察、肢体表演中慢慢渗透重叠词例“来来去去”,促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理解和运用重叠词。这样的课题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幼儿,可以有效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目标:幼儿对重叠词的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正确运用。难点目标:幼儿对植物以及其它会飞物体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六、教学准备及过程

5、1、教学准备:收集一些有关会飞的物体(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的图书、音像资料等)的图书、图片、音像资料等。2、经验准备:观看一些关于动物飞行的影响资料。3、材料准备:读本中涉及到的动物的写实照片(不要卡通照片),能清晰反映动物的典型特征。制作经验网络图所需要的材料。各种相关图片,例如:小鸟、企鹅、大象、飞机、风筝等等。4、教学过程:导入活动和幼儿一起复习歌曲谁会飞。对幼儿说:刚才我们唱了谁会飞?鸟会飞,拍拍翅膀飞呀飞。小朋友,除了鸟,还有什么动物会飞呢?(此时幼儿可能仍会不断说出各种会飞的鸟,如麻雀、老鹰等。教师无需纠正,而应对其加以总结:你说得很对,这也是一种鸟,鸟儿会飞。)按照经验网络图(

6、俘虏1),对幼儿给出的答案进行罗列和归纳(向幼儿示范文字记录的作用)。然后,向幼儿出示一些动物图片,如大象、狮子、企鹅、鸽子、蚊子等,请幼儿指出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不会飞,并贴到经验网络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对应幼儿讨论内容,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总结出动物飞行需要的基本要素翅膀。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除了鸟儿会飞,还有什么也会飞?”蒲公英等植物,风筝、飞盘等物体,飞机、飞船等飞行物。阅读图画(初次)遮挡文字,逐页观察画面,主要注意两条线索:每种会飞的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征?每个动物介绍自己会飞的时候,会怎么说?第一页:老鹰在做什么呢?它是怎样飞的(请幼儿模仿老鹰飞行和俯冲的动作)?

7、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老鹰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将幼儿的描述用文字记录下来。)想一想,老鹰会说什么呢?第2-5页:同第1页(重点不同动物的,模仿它们飞行的样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作,体验不同动物翅膀的特点和飞行的特点)。第6页:这是谁?它的翅膀什么样?它想做什么?它能成功吗?第7页:发生了什么事情?小鸡会说什么呢?小鸡为什么飞不起来呢?(无需展开讨论,引起幼儿思考即可。)阅读图画(再次)结合第一次大书阅读时的讨论和记录,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总结出画面上有什么动物、它在做什么、它的翅膀什么样、它飞起来有什么特点等,为幼儿示范如何按照一定的线索完整描述画面的内容。例如第一页:老鹰在捉兔子,它的翅膀又大又硬,

8、很有力量。它飞翔的时候用力扇动翅膀,飞得非常快!总结分享自由活动时,还可以请有兴趣的小朋友帮助进一步的整理。将整理好的经验网络图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幼儿日常学习和讨论的资源。请幼儿回家后继续和家长一起探索关于动物飞行的知识,搜集会飞的动物和其他会飞的东西的图片。七、教学反思谁会飞是中班第一学期的第一个读本,该读本巧妙的将重叠词来来去去的学习融入到对一些常见事物、动物的运动特点的介绍中,对于重叠词,我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不会陌生,在阅读时,老师通过肢体表演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孩子活动时的兴趣。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叠词的正确使用上,有的孩子知道叠词但不知道使用;有的孩子知道运用但经常词不

9、达意,需要肢体动作加以补充。因此在拓展环节中,通过仿编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正确运用叠词。活动分两步骤:一是替换;二才是仿编。这个过程由易到难,幼儿易接受。最后请幼儿画出仿编的事物加以对已学内容的巩固,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实施起来也很顺利,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不足之处是孩子的倾听分享意识不强,大部分孩子喜欢议论而不是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三)活动目标:1、认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形象。2、学会看图谱,通过图谱理解音乐。3、感受音乐的同时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作出动作。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活动准备:1、录音机、磁带

10、狮王进行曲2、图谱活动过程:1、谈话进入主题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你们听他来了!2、请幼儿完整性的欣赏一遍狮王进行曲提问:在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幼:有狮子在叫。)3、教师用故事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4、分段欣赏,请幼儿说说每段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并欣赏图谱的同时用动作表现出音乐。第一段:喇叭吹响第二段:狮王进场第三段:狮王高兴的吼叫第四段:狮王与小动物们一起跳舞庆祝(提示幼儿有哪些动物出现)第五段:狮王大吼把小动物们都吓跑了5、幼儿完整的欣赏音乐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四)活动目标1.尝试运用拓印组合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2.感受拓印作画的乐趣,发展幼儿美术创作力和表现力。活动准

11、备报纸、黑卡纸、水粉颜料、调色盘、水粉笔、水桶、擦手湿巾。活动过程1.游戏“团报纸团”,将报纸团成团备用。2.将调好的颜料放于调色盘中备用,幼儿用报纸团蘸取黄色颜料,根据构图需要拓印出蒲公英的花蕊,每一个新花蕊需从新蘸取颜料。3.根据构思主题(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用报纸团蘸取白色颜料在黄色颜料外围拓印。4.用水粉笔添画枝叶、添画细节和情节,完成作品。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五)活动目标:1、学会用声音或动作来表达同一首歌曲中强弱的明显变化。2、体验下雨天的气氛。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活动准备:VC

12、D、有雨声的VCD、纸张、录音磁带活动过程:1、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互相问好:对远处的小朋友大声地问好,再对近处的小朋友小声问好,体验和比较声音的强弱。放录音,让幼儿听听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感受声音有大有小。2、欣赏并学唱歌曲大雨小雨:倾听歌曲,感受歌曲的强弱变化。幼儿学唱歌曲,引导幼儿用声音大小的变化来体现大雨和小雨、随声音的大小变化做出相应动作,如强音时拍手,弱音时用食指与拇指轻碰来表达等。3、活动延伸:幼儿唱熟后,引导幼儿采用相互对唱的形式进行、同时可用打击乐器给予伴奏(用为摇沙球表示大雨、轻轻碰击小铃表示小雨)。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常用版(六)活动目标:1、感受蒙古族三段体音乐

13、欢快、优美的音乐风格特点。2、初步尝试合作创编蒙古族舞蹈,感受创编的快乐。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音乐、课件、小水桶。2、经验准备:幼儿了解认识蒙古族的习俗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活动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感受蒙古舞蹈的音乐特点1、幼儿听草原小牧民律动进教室。2、蒙古骑马、挤奶动作练习。二、欣赏音乐并观看课件,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一)幼儿欣赏音乐。1、师:今天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小朋友认真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好像看到了什么?2、幼儿。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心情。(二)幼儿再次欣赏音乐并欣赏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同时感受音乐的快慢变化。1、现在夏老师带小

14、朋友一起到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2、幼儿根据幻灯说出人们的生活。3、你发现音乐有什么变化?4、教师为幼儿介绍音乐。(这首音乐是三段体音乐表现蒙古族人民在那达慕盛会上骑马、摔跤、挤奶的欢乐场面)三、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快慢变化1、刚才小朋友看到了蒙古族人们有趣的生活,如果你是蒙古人你想做什么事情?想一想音乐快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慢的时候你在做什么?2、分段欣赏音乐:(1)快的时候做什么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做动作,其他小朋友来学一学。(2)跟着快的音乐做一做动作。(3)慢的时候做什么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做动作,其他小朋友来学一学。(4)跟着慢的音乐做一做动作。四、幼儿分组听音乐进行编舞1、请幼儿听音乐分成_组进行舞蹈创编。师:刚才小朋友的动作做得很漂亮,接下来让我们也来做个蒙古小牧民,一起来编个舞蹈,可以加上简单的队形变换,注意音乐的快慢变化,让你的舞蹈更加漂亮。2、教师鼓励幼儿合作,并简单介绍道具。3、幼儿自由创编教师巡回指导。五、幼儿自由展示1、幼儿集体听音乐自由展示。2、幼儿分组自愿展示第2页共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