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658126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名博士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药治疗肾病用药体会(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芪的炮制3658农民网浏览次数:1568 上传时间:2007-5-15 9:22:53 技术种类:中药药材精品.是指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的炮制。 (1)黄芪的现代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 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炮制 A.蜜制: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黄芪片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到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千克黄芪,用炼蜜25千克。 B.炒制: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 C.米制:取米置锅内炒黄,倒入净黄芪片拌炒至棕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每100千克黄芪,用米20千克。 酒制:取黄芪,加米酒拌匀,放1小时后炒

2、之。每100千克黄芪,用米酒12.4千克。 盐制:取黄芪片用盐水拌匀,润透至盐水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500克黄芪,用食盐9克,水适量。 盐、麸制:取麦麸炒热后,加入黄芪炒热,筛去麦麸,加盐水喷匀,用微火烘干。每500克黄芪,用食盐186克,水与麦麸适量。 (2)黄芪的古代炮制方法 黄芪在古代处方中的用名:黄芪、绵黄芪、生黄芪、嫩黄芪、制黄芪、丸制黄芪。 炮制方法 A.净制:先须去头上皱皮,洗净,去芦头,去苗,刮皮。 B.切制:薄切,洗净,截成3-4厘米的段,捶破,细切,或以刀劈开揭薄。 C.炮炙 a.蒸制:先须去头上皱皮,蒸熟后焙干。 b.蜜制 (a)蜜炙:先须掰开,涂密炙微

3、赤色,切薄切,焙干,方入药用。 (b)蜜炒:捣碎,用密汤拌,慢火炒,然后微焙。 (c)蜜蒸:去芦,截成3-4厘米的段,捶扁,以蜜水浸润湿,盛在瓦器内,盖于饭甑上,蒸3次,取出,焙干,粉碎。 (d)蜜酒煮:去芦头,细锉,焙干,为细末,入白密1匙,好酒1升,煮成糊。 c.盐制 (a)盐焙制:洗净,打破,手撕成丝,以盐少许和水揉,然后焙干。 (b)盐浸:撕开,盐汤浸1夜。 (c)盐蒸:剔除虫蛀者,切成6-7厘米长,拍扁,以冷盐汤湿润,盛在瓦器内,盖甑,上蒸3次,焙干,研细粉用。 (d)盐炒:盐水拌炒。 d.酒制 (a)酒煮:细切,用米酒浸,夏季7日,冬季14日。 (b)酒炒:酒拌炒。 (c)酒浸:酒

4、浸1夜。 e.炒制:略炙炒。 f.姜汗制:姜汁炙。 g.米泔制:米泔拌炒。 h.酒制黄芪:一是每50克黄芪用桂皮5克煎汤,用碗盛,饭上蒸熟;每500克黄芪用防风50克,先将防风用水煎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芪30分钟,湿透,以火炒干,再炮透再炒干,以汁干为度,再用北五味15克煎汤一大碗,再泡,半干半湿复炒之,火焙干用之。二是第55克黄芪用川芎50克,酒煎收入,去川芎。三是取黄芪1000克,洗净,切片,烘干,第一次用木通100克煎水泡1夜,晒干;第二次用升麻50克;第三次用牡丹皮120克,照前;第四次用北沙参165克,照前;第五次用玉竹230克,照前;第六次用制附子50克,照前;第七次用五味100

5、克,照前;第八次用防风100克,照前;第九次用蜜糖150克拌炒,制完蒸过,7日可服。每10克黄芪用水1杯,饭上蒸好,临时对酒少许服,渣再煎服。http:/ 中国健商 05*6孙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3月出生。先后师从于著名中医肾病学家邹燕勤教授、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肾脏病学家黑川清教授(国际肾脏病学会主席)等。先后任江苏省中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地区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孙伟医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近20年,在中西医肾脏病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特别在运用补肾健脾、清化湿瘀理论治疗肾炎蛋白尿

6、、血尿方面以及运用补肾健脾、和络泄浊理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尤为擅长。对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尿酸性肾病、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经验。现在主要从事应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为主的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及应用免疫病理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近年来,在探索慢性肾病的治疗及改善慢性肾病长期预后的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一、同类药物选用 1.别直参、红参:同属五加科人参根,性平,味甘,微苦,同具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回阳固脱功能。别直参作用强,多用于肾衰危重抢救之际;红参略逊于别直参,慢性肾炎、肾衰以肾元亏虚者用之。现代研究认为二者

7、均能保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升压,抗休克,增强造血功能,调节免疫功能。 2.潞党参、太子参:均有补益脾胃气阴作用。潞党参性平,味甘,微苦,偏温补,侧重于培补脾肾之气,并兼有养血作用,用于慢性肾炎肺脾肾三脏气虚、血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党参能增加红血球及血色素,促进小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及抗衰老作用。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生津、健脾养胃作用,用于肾炎具有气阴两虚症状或兼有心气亏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太子参具强壮、生津、升白、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精品. 3.白炒参、生晒参:为人参不同的加工,采集后直接洗净晒干或烘干者称“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入糖汁中,

8、取出晒干者,称“白炒参”,又名“糖参”。二者均有补气生津、养阴清热功能,用于慢性肾炎、肾衰早期肺脾肾三脏气阴两虚较重者,其力弱于西洋参,强于太子参。 4.南沙参、北沙参:两药均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功能。南沙参尚有止咳祛痰作用,用于急、慢性肾炎,肾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余邪犹未清除、肺气已虚、咳嗽痰黄者;北沙参养阴生津功能强于南沙参,故肺肾阴虚、咽干口燥者尤佳,临床常用于代西洋参。现代研究认为南、北沙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前者还有强心、祛痰之功,后者还具解热镇痛之效。 5.生黄芪、炙黄芪:生黄芪达表固表;炙黄芪甘温补气,用于表虚自汗。水肿用生黄芪或黄芪皮,配防风、白术固卫实表,常为预防感冒的主要方剂;

9、配防己、茯苓、泽泻益气利水,是治疗水肿的常用方。炙黄芪补气升阳是脾胃肾之要药,故肾病兼有脾胃气虚或以蛋白尿为主者均以此为君药,常与潞党参同用,治疗各类肾病具有气虚者。现代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细胞衰老,具保肾利尿之功,并有类激素样作用,对肾炎蛋白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为促进患体的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其临床表现。 6.苍术、白术:两药性能相同,均具有祛湿健脾作用。苍术辛苦温燥,既能内化湿浊,又能外祛风湿,为治湿要药。白术甘苦,性温,重在益气健脾、补益脾胃,并有化湿利水作用。用于肾炎水肿以生苍术为宜,苔厚腻脾运不健者宜选制苍术,苔薄腻则用炒白

10、术。 7.生薏仁、炒薏仁:薏苡仁甘、淡,微苦,功能利湿、健脾、舒筋、排脓,而利湿健脾尤是其长,其性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是一味清补利湿之品。生薏仁渗湿利水,用于肾炎水肿;炒薏仁健脾止泻,用于肾炎脾虚、大便不实或溏泄者。 8.精品.茯苓、茯苓皮、猪苓:三者性味甘、淡,性平,同具有利水渗湿功能。茯苓为利水渗湿常用药,其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其健脾之功,亦是其利湿之结果。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同茯苓,其利水消肿优于茯苓,而茯苓健脾胜于茯苓皮,猪苓渗利者作用较茯苓强,但无健脾、补脾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茯苓、茯苓皮、猪苓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他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

11、 9.川桂枝、肉桂:二者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肉桂用树皮,桂枝用嫩枝,均为辛甘温热之品。桂枝走表,温通经脉,发汗利水,用于风寒引起的肾炎水肿、尿少者,常与麻黄、浮萍、防风及四苓配伍,加强发汗解肌利水作用。肉桂温补肾阳,以肾病阳虚水肿为宜,常与附子同用,以加强温阳利水功能,但不宜久用。现代研究认为肉桂可以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并有抗补体作用。 10.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地黄一物,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有三种之别:新鲜者称鲜生地;烘干则叫生地黄,又叫干地黄,简称生地;生地黄蒸熟后称熟地黄,简称熟地。鲜生地长于清热凉血生津,由于条件所限,临床较少运用;干地黄长于凉血滋阴;熟地则性由凉转温,质更粘腻,长

12、于补血滋阴。鲜生地、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用于急慢性肾炎肺肾阴虚、虚火内盛而有血尿、咽痛者。熟地黄微温,以养血补肾益精为主,多用于慢性肾炎肾精亏虚者。现代研究二者均有滋补作用,而生地还有利尿、止血、免疫抑制、对抗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熟地则在抗氧化、延缓衰老、耐缺氧、保护肝肾、降血压等方面有优势。 11.生大黄、制大黄:大黄苦寒,具清热泻火,泻下活血功能,用于急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湿热、热毒、血瘀为主者。大黄因其制法不同,有生、制、酒、炭之分。生大黄清热泻火、泻下力强,以大便干结为宜;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火邪上炎之症;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

13、好,若热毒深蕴营血、齿鼻衄血者则用制大黄或大黄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2.车前子、车前草:两者为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草,性味甘寒,均有利水通淋功能,临床常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尿少不畅者。车前草清热解毒作用强,尿少灼热淋痛者多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有抗炎、利尿作用,临床还常用于肾性高血压患者。精品.二、 常用药物配伍 1.黄芪、淮山药:黄芪味甘,性微温,益气补肺,利水消肿;山药性味甘平,补脾胃,益肺肾。两者相伍,补脾益肾,为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用于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降血糖、尿糖作用。 2.杜仲、川断、狗脊:三味均为补肾要药,性味甘温,具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用于肾病以肾虚腰痛为主者

14、,多同时配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药。现代研究认为三者均可提高免疫功能,抗菌止血,杜仲还有利尿作用。 3.巴戟天、肉苁蓉:巴戟天辛、甘、温,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肉苁蓉甘温,补肾壮阳。二者合用,温补肾阳,润而不燥,常用于慢性肾炎、肾衰属肾阳虚者。但肉苁蓉有润肠通便功能,以大便干结为宜。 4.仙茅、仙灵脾:二者均具补肾壮阳、强筋骨作用。仙茅辛、热,有小毒,还可祛寒湿;仙灵脾辛、甘,温,具有祛风湿之功。二者只可用于慢性肾炎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而致腰酸冷痛、足膝无力、阳痿遗精及伴有阳虚见证的高血压病,若无虚则不用。因为本草纲目明确其“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虚怯者宜之。若体壮阳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现代研究认为二者能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并是协助撤除激素的要药。 5.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蒲公英还有清利湿热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淋证有较好的功效;紫花地丁尚有凉血功能。二者合用,常用于急慢性肾炎热毒偏盛,有咽痛、肌肤疮疡湿疹者。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能抗病原微生物,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其中蒲公英还有利尿作用。 6.苦参、土茯苓:苦参苦寒,清热燥湿、利水杀虫,常用于湿热之症,是皮肤病常用药;土茯苓甘淡,具有解毒、除湿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