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625771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目录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三、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第七讲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五、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六、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七、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八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二、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三、坚持教育优

2、先发展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九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三、“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第十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五、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六、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七、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附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3、第六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明确规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建议 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为了追求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所实现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一、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活动的界限。由于目前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了资源的迅速耗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失衡,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发展欲求的无限性与环境支持系统

5、的承受能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和加剧无疑将严重威胁人类的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尖锐矛盾,消除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协调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为此,就需要观念的转变、制度的重新安排和实践方式的调适。首先,转变发展观念。第一,要实现由机械的环境观向系统的生态环境观的转变。环境并非由一些要素简单叠加而成,而是由地质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既受环境整体的制约,同时它的变化特别是发生的奇变,将对于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人类的实践活动当然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但我们不能用机械

6、的观点看待自然,亦不能把自然作为一个机械体去加以宰割和利用。实际上,人、社会与自然界,人类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已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科学、全面和综合地认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并且在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给予环境以补偿,使人类的开发活动不破坏环境总体和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不危害更不能打破生态环境的自然进化,从而保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长久的支持能力。第二,要实现由片面的发展观向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观的转变。不能将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理解为经济增长。发展是全面的综合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主体素质的提高,环境的优化,生态系统的良

7、性运行,都是发展的重要内涵。第三,实现由资源无价的旧观念向资源价值观的转变。资源应当是有价的,但在传统的观念中,资源的价值受到忽视甚至得不到肯定,许多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无偿的,企业掠夺性开发、使用甚至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加以约束,从而使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耗竭,造成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为了克服外部不经济的现象,为了使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环境上合理和经济上高效,必须确认国家是环境、资源产权的惟一主体,加强国家对于环境、资源问题的干预,树立环境价值和资源价值观念,从而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适应性变化,降低生产与生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改革体制机制。

8、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负相关问题,就要从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人手,增进人们的共同利益以及对于共同利益的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明确国家对于公共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地位,加强国家对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保证决策具有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长远与根本的利益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高效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环境优化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统一,与生态潜力的增长速度相适应。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还必须提高对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认识,改造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建立国际性的组织和协调机构,以解决人类共同

9、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再次,转变发展方式。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要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发展科学,并进而形成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资源的工艺技术,实现物质、能量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和低产出、低效益。经济的增长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要实现由资源型向效益型的转化,由外延式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化,由污染生产向清洁生产的转化,由注重物质资本向重视人力资本的转化,由经济的片面增长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适度增长的转化,以及由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

10、的经济向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生态型经济的转化。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和对于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当今世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支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

11、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增长快,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和噪声扰民突出,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我国在快速发展的20 多年中就集中表现出来,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污染治理的难度。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趋势还在加剧,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

12、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此外,我国人均占有资源严重短缺,以耕地为例,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过多,耕地、淡水、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 2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反

13、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

14、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人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传统工业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15、,造成对经济社会、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

16、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 翻两番。到2020 年,要再实现GDP 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 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 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