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行为评价系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56842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驾驶行为评价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驾驶行为评价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驾驶行为评价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驾驶行为评价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驾驶行为评价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驾驶行为评价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驾驶行为评价系统(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驾驶行为表征指标及分析方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目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2. 驾驶行为信息采集方案3. 驾驶行为表征指标体系构建4. 安全性评估办法5. 驾驶人认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办法6. 典型应用1. 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背景: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多、安全很重要、交通事故的预防亟待解决、国家重 视、驾驶人员的错。研究意义:1.驾驶行为安全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持(改善驾驶培训质量和教育质量)2.车 辆安全性理论基础3.道路安全性理论基础4.后续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研究框架如下:(绑蜥 算)(眼制怕,口*写)(试弟说请-据讪分析 )(敬规可直椎(钟用井)(道晰叩)(瞰

2、劳叫)(习世识别) 改推评七)(订为黯牌)(补为址i)( 其他)(辑真理城)(K他) (具他),咨江情KT *) (专桐伯息柬尘) (返响国说分析决懒什斯 )( 可市+1模丫 ) (冲)(1)驾驶行为信息采集:实验环境(各种平台、车辆运动及操控信息采集(仿真驾驶 车辆信息、实际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监控记录仪)、驾驶人生理、信息采集。(2)驾驶行为技术分析:面向驾驶行为分析的虚拟交通情景构建技术;驾驶行为表征 体系研究;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3)驾驶行为理论研究:建模、状态辨识、适应性、后面:略2. 驾驶行为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及实现驾驶行为信息分类:感知、决策、操控驾驶行为数据采集分析:驾驶

3、人基本信息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1-文盲2-初中级以下3-高中4-大学及以上5-不明3年内交通肇事次数驾驶员视觉信息:注视行为表征参数注视点坐标注视点数目注视持续时间(毫秒)注视点顺序瞳孔大小(驾驶人员的紧张程度)视觉搜索广度(度)注视点间距离累积注视时间扫视行为表征参数扫视持续时间扫视幅度(角度)扫视平均速度(度/秒)扫视平均峰值(在一次连续扫视中,所有样 本点中速度最大的样本点对应的扫视速度)扫视角度(带方向)驾驶人生理特征信息信息分类特征指标单位备注心率变异指标5min总功率ms八2选定时限内NN间期的变异VLF (极低频)ms八2VLF范围内的功率LF (低频)ms八2LF范围内的

4、功率LFnormnuLF功率标准化单位HF (低频)ms八2HF范围内的功率HFnormnuHF功率标准化单位LF/ HFLF与HF之比呼吸指标呼吸频率次/分单位时间内呼吸次数体温指标体表温度摄氏度体表温度值脑电指标Delta 波脑电波,频率小于4赫兹频带Theta 波频率在4-8赫兹之间Alpha 波频率在8-13赫兹Beta 波频率大于13赫兹皮肤电指标反应皮肤电流变化,体现情绪变化驾驶人心理特征指标指标名称单位指标解释深度知觉厘米表征个体对同一物体凹凸或不同物体远近的感 知能力反应时间(手、脚)毫秒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速度知觉毫秒表征指人对物体运动速度准确感知的能力动作稳定性

5、%表征人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的动作稳定程度时空判断%表征人对移动物体时间、空间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综合反应毫秒表征人对特定刺激的响应、判断及手脚反应能力驾驶人操纵行为信息指标名称单位指标解释方向盘转角度驾驶人转动方向盘的角度档位档位所处的状态-1倒档、0空档、1-5档加速踏板开合度%加速踏板踩踏程度占总行程的比例制动踏板开合度%制动踏板踩踏程度占总行程的比例转向灯状态用于表征转向灯的状态车辆运行状态信息指标名称单位指标解释速度公里/小时车辆运行实时测量速度值纵向加速度米/秒平方描述车辆纵向加减速行为横向加速度米/秒平方描述车辆的横向侧倾特征距离信息米描述车辆驶过的距离道路基本信息表2,道路平面几何

6、线形信息宜线怆匪删量交点坐标备注增减长度r号占位角或方向们交A距离直统长度第二赭和曲起点第:缓利曲氛终曲线终点第-缓和曲统终点饵缓利的线起点校正值外距曲统长切线长度缱和|线长半径转角值交点桩寸金.II.勺及方血断链2.2.1驾驶人生理、心理信息采集图2,3驾驶人生理、心理及眼动信息采集方案(详细介绍了各种仪器)2.2.2驾驶人操控及车辆运行信息采集方案及技术实现软件实现* #! 1时,则存在变道、转弯意图但未成功执行的情况;反之,说明驾驶人在变道、 转弯时存在不使用转向灯的情况。通常情况下T值会在1附近波动,当T1时,则会出 现T越小,事故隐患越大的趋势。3.4车辆运行状态表征指标3.4.1车

7、辆纵向运动状态表征指标:(1) 速度标准差、加速度标准差(2) 庞卡莱截面3.4.1.2车速变异性指标的求算3.4.2车辆横向运动状态表征指标:方向盘转角标准差3.5驾驶行为影响关键因素判别方法3.5.1驾驶行为实验设计方法3.5.1.1驾驶行为实验因素水平分析3.5.1.2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部分举例)3.5.2单指标正交实验层次模型3.5.3因素水平对结果影响程度分析方法:矩阵4. 基于模糊网络层次分析理论的驾驶行为安全性评估方法(1)驾驶行为评估对象及关系分析:“感知安全性”、“决策安全性”、“操控安全性”(2)评估思路及方法选择:模糊理论和ANP理论确定指标等级5. 驾驶人认知能力评估指

8、标体系及方法专家评估占一定比重(置信权重)还有一部分数据挖掘完成指之间对目标(安全性)的比重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法6. 典型应用7. 总结和展望:略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研究()德尔菲法:由美国著名的思想库一兰德公司首创,该方法是以专家的经验 知识知觉和判断为基础的评估方法德菲尔法针对专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保证每 名专家的独立性,且不受其他权威人士的干扰,而且能在相互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嫡值法:根据某项指标的指标变异程度确定指标权重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含有的信息量就越大,其信息嫡越小,该指标的权重系数越大;反之,指标的变 异程度越小,含有的信息量就越小,信息嫡越大,该指标的

9、权重系数就越小()主成分分析法:皮尔逊()首先创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并由贺德临(,)加以发展该方法主要通过求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根,并按照贡献率的不同确定出指标权重()因子分析法:该方法由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发明,它利用评价指标含有的信息,将指标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并建立因子模型,将原来的指标整合成少数 不可观测且相互无关的因子()层次分析法(,):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提出了层次分析法,首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该方法首先请专家针对不同评价层次中的指标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然后通过求矩阵特征 值的办法确定出指标的权重()网络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是年再次提出的一种评

10、价方法是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延伸的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构建网络式评价体系,层与层之间可以反馈,单 层内可以相互关联()模糊网络分析法()该方法实现了模糊综合评判与网络分析法的有机结合,年南京理工大学唐小丽在其博士论文中明确提出了模糊网络分析法,并 将网络分析法应用到模糊综合评判中,该方法针对具有依赖反馈的复杂问题进行赋权, 评价效果良好驾驶行为表征参数视觉行为注视行为道路注视频率视线离开道路时间百分比长注视次数注视区域熵率水平方向视角标准差垂直方向视角标准差扫视行为平均扫视幅度平均扫视速度扫视峰值速度眨眼行为眨眼频率平均眨眼持续时间车辆运行状态纵向运行状态纵向速度均值纵向速度标准差

11、纵向加速度标准差横向运行状态方向盘转角标准差方向盘转角嫡值横向加速度标准差基于车辆运行监控系统的驾驶行为安全与节能美国汽车工程协会(SAE)在1971年以控制器局域网(CAN2.0B)作为网络核心协议制定 了车辆网络串行通信和控制协议(SAE J1939)标准,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 放式数据互联模型定义了 7层基准参考模型,规定了汽车内部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地 址配置、命名、通讯方式以及报文发送优先级等,并对汽车内部各个具体的电控单元通讯作 了详细的说明,这一标准成为车队管理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使得整车的ECU形成一个控制 局域网(CAN总线),加之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与服务供应商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IT&INTERNET),将自动车辆定位(AVL)控制器局域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