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50319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单元质量检测(二) (A卷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22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无能为也已B往而不反者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A项,已矣。B项,反返。C项,蚤早。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B愿足下更虑之 更:更加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被D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解析:选BB项,“更”,再,再一次。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B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C君为我呼入 窃为大王不取也D因击沛公于

2、坐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解析:选B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介词,替,给/动词,认为。D项,介词,趁机/副词,于是。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拔剑撞而破之解析:选BB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译文:_(2)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4分)译文:_(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3分)译文:_答案:(1)(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3)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二、阅读鉴赏(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

4、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

5、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

6、,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吴

7、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解析:选DD项,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解析:选CA、B、D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没有。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

8、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解析:选B由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

9、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0、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莫:没有B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终C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同“避”解析:选AA项中“莫”,否定代词,没有人。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

1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C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D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解析:选D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1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B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

12、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逼真。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仅有一百余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大势已去。D文段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项羽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他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解析:选CC项分析错误,从夜歌别姬一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项羽已经知道自己大势已去。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5分)译文:_(2)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5分)译文:_答案:(1)那些胆敢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打败,那些我所攻击的人都向我屈服,我从来未曾打过败仗,所以才称霸天下。(2)项羽于是奋力驰骋,又杀掉了一名汉将,杀死了一百几十人,再一次集合他的人马,发现仅仅丢失两人两马而已。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13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150个字。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