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48071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闻不如一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百闻不如一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百闻不如一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闻不如一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闻不如一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闻不如一见 解文莉家乡的桥一课是浙美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们而言,这是一个相对容易落实教学任务的篇章。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孩子在作业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忽略桥的两端景物的处理。我想出现这个问题原因与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每到这个教学内容,我都会用心引导,让学生能够尝试将画面处理完整。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将学生作品中的问题减少。又一个学期开始了,第六册的教材又一次交到我的手中。由于学期初的工作调整,三(5)、三(6)两个班的教学进度比其他四个平行班稍快一点,从我个人工作方便的角度,我不喜欢这样的“小差距”,于是在教学

2、中我有意增加了一个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作品欣赏。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收集了许多各个年级学生的优秀作业,并且整理成册。这些作业多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是我舍不得丢掉的。作为一种带有自恋性质的珍藏,也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记录和见证,它们留了下来。为了拉平平行班的教学进度,我取出了这些作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孩子在众多的作品中欣赏,我和他们一起分析这些作品的有点和不足。一节课,在我们的讨论、争辩中很快度过。在请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我没有做特别的挑选,所以一部分和桥有关的作品也在这些优秀的习作之中。欣赏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然后做个小小评论家,来分析画面构图安排、色彩、造型处理的好坏。当

3、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把一些有关构图的知识放进了课堂教学之中。一节课学生听得十分认真。也许是他们手中的作品十分精彩,感染了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完全的投入其中。一节看似随意的课堂教学结束了,我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篇章。家乡的桥是第六册的开篇第一课,我按设计好的教学预案,用相同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听、看、说的层面差距很小,各班情况所差无几,最终学生的作业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了问题。就学生的绘画能力而言三(4)班的整体能力较强,但今天的作业三(5)最为突出,三(6)居然有了三(4)班平时的水准,这实在令人吃惊。回想整个教的过程、辅导的过程,情况均无太大的差异,唯一不同的就是三(5)

4、、三(6)两个班级多了1次欣赏,有一部分关于桥的作品的欣赏。但在作业上却让我收获了意外!由此可见,“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中依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道理。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e时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了我们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手段。我们常常借助多媒体呈现各种作品请学生欣赏,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种只可远观的欣赏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够达成欣赏的真正目的。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多媒体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请学生看更多的图品,但是它确远远不如真实的作品欣赏更能打动观看者。不然,我们何必亲临展馆,去观看美术作品,反正都是看,网上看图片还不是一样!由此可见,亲眼所见,亲自感受还是强于电子媒体技术。回想我们学习绘画的经历,虽然有一部分知识是依靠老师的讲授,跟随老师学习,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学习观赏别人作品的过程中掌握技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教师的讲会受到内容的限制,有时间的约束,而观看别人的作品却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的琢磨,可以领略到许多精彩多变的绘画语言,我想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才是有价值的观摩。当下,课堂教学上追求生本,我想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是否需要诸如此类的传承,让孩子们的教学活动中增加最原始的方法,让我们的课堂也可以返璞归真,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技能,这不仅仅是一种读图的能力,也是一种自学的方式,也是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