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健康与微循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47514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健康与微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体健康与微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体健康与微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体健康与微循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体健康与微循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健康与微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健康与微循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健康与微循环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核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图1-1)。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图1-1人体动脉分布 图1-2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近年来有人提出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它们是指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微循环和微小的组织管道中的组织液循环。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在血液微循环的血管中,引导血液流入的是微动脉,由于管壁有平滑肌

2、,可以收缩和舒张,决定着微循环的流入量;引导血液流出的是微静脉,管壁也有平滑肌,它的活动决定着毛细血管血流的流出来;而毛细血管是没有平滑肌的,只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因此壁最薄,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图1-2)。自公元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已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微循环的研究已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虽然微循环的血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工作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它

3、并不神秘,许多人体的外部表现与微循环有关。例如,人在害羞时出现颜面发红,皮肤长疖子时出现的发红肿胀,都与皮肤微循环血管舒张,引起血流增加有关。那么,微循环对正常人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微循环的基本功能1.运输和进行物质交换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的产物。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非常薄,可以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再加上毛细血管透出,送到周围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会由血液带走,从身体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因此,微循环在保证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如人体大脑细胞内含有的氧气很少,维持正常代谢不足2分钟,它必

4、须依靠微循环供应氧气才能政策活动;而大脑细胞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须经过血液循环运到肺脏才能呼出体外,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也要经过血液循环运到肾脏随尿排出。不难想象如果脑部微循环出现障碍,大脑细胞没有了氧气供应,产生的代谢废物又不能带走,最终会引起脑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甚至细胞死亡。病人会出现各种神经症状,甚至昏迷和机体死亡。2.沟通全身各组织细胞微循环除了运送养料和带走废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起全身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作用。前面曾经谈到,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灌溉着周围的组织细胞。可它又与河流不同,一般河流流经江河汇流入大海;而微循环则是血液从微动脉流经多个毛细血管,汇

5、合流入微静脉到大的静脉回到心脏,再从心脏流入到动脉和微动脉,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多种化学物质,它们的分子可以进入毛细血管,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远处的组织细胞,从而发挥作用。如肝脏合成的能量物质(腺肝三磷酸、磷酸肌酸)通过循环送到肌肉,能供应肌肉活动时能量的需要。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通过血液运到身体多种组织,促使男性第二性征发育(肌肉强壮、胡须生长、喉结增大等)和性功能的发生。卵巢产生的雌激素也是通过血液循环,带到有关组织,促进女性性征的发育(乳房、月经、阴毛)。细菌病毒侵入人体后,淋巴组织产生的多种免疫物质(补体、抗体、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细菌侵入的局部,发挥抵

6、抗作用。微循环这种沟通细胞间的联系作用,保证了能量输送和信息传递,对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也起重要的作用。3.保证血流量既然微循环的血流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微循环又是如何保证血流量可以随着人体组织细胞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呢?微循环的一些小血管(如微动脉、微静脉等)的管壁的平滑肌可以收缩或舒张,改变小血管的口径,从而改变微循环的血流量。一般来说微循环血流的调整可以通过三种形式。(1)通过神经调整,如前面人害羞的时的脸红现象,就是通过神经作用引起面部小血管扩张的。通常体内的交感神经分布到微血管壁(微动脉、微静脉),它的兴奋引起这些血管收缩,使血流减少,反之它的抑制带来微血管扩张。(

7、2)在组织局部多种化学物质对小血管的作用,前面提到的皮肤疖肿就是由于皮肤受到细菌感染,在局部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缓激肽等),引起小血管扩展。这些化学物质通常称为体液因子,体液因子中有的引起小血管收缩,有的引起小血管扩张,总的称为体液调整。了解有哪些体液因子参与了微循环的调整,使人们可更好的控制由体液因子引起的微循环紊乱。(3)在没有神经、体液的影响下,当微血管血压升高时,小血管壁的肌肉会自动收缩;反之,当血压降低时管壁又会自动扩张,称为肌源性调整。这种调整使微循环血流不随血管内血压变化而有大的变化,对保持局部微循环血流的恒定起一定作用,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小血管内压力变化过高或过低,还是

8、会影响血流量的。体内不同器官的微血管呈不同的调节类型,它与神经分布、体液调节及肌源性调整的差异有关。一般皮肤、骨骼肌微血管收缩带来微循环障碍发生较早,病人出现皮肤苍白、发凉等症状;而心、脑的微循环障碍发生较晚,但它一旦出现紊乱,常引起严重的后果。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神经系统:多梦、失眠、头痛、记忆力不好,重者发生中风瘫痪。循环系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呼吸系统: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哮喘,严重出现青紫发绀、呼吸骤停,甚至导致肺心病。消化系统:面黄肌瘦、腹泻、便秘及老年肠道缺血症等等。泌尿系统:腰痛、腰酸、蛋白尿、血管收缩引

9、起肾性高血压。运动系统:全身酸软无力、麻木、疼痛或发生关节炎等,严重可残废;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发展引起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最后导致截肢。生殖系统: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男性不育症等。代谢疾病:糖尿病、高粘血症、高脂血症、高凝血症。皮肤:可出现瘀斑、黄褐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皮肤出现蚁走感或其它异常感觉。微循环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微循环的紊乱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例如,当今国际上的竞技比赛,除了运动员的技巧以外,还需要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直到取得胜利。而一个运动员进行激烈的体育比赛

10、以后,肌肉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使运动员感到肌肉酸痛和疲劳,影响了下一场比赛的成绩。用改善微循环的方法加速肌肉微循环的血流,把肌肉中堆积的乳酸迅速带到肝脏分解,就能很快恢复疲劳,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国际上已有多种改善微循环加速运动员体力恢复的器械。再如组织发炎时,微循环血流减慢,带给组织细胞的氧和养料减少,细胞营养不良甚至死亡;而血流瘀滞使血液中的水分被挤到血管外,引起组织水肿,带来疼痛等症状。改善微循环可以减轻水肿和疼痛,促进炎症恢复。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和西医的物理疗法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这个途径。心脏病与微循环心脏昼夜不停地跳动着,所以它消耗很多的能量,心脏本身的营养和能量

11、由心脏的冠状动脉供给。如果把心脏比作人头,那么营养心脏的冠状血管外观上看起来就像帽子一样戴在心脏上,所以叫做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是从主动脉根部分出来的,心脏的血液供应就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主干(也就是它的大分支)像蚯蚓一样分布于心脏的表面,它们再分出小分支以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肌,到达心肌内面的一层膜(心内膜)下,然后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心肌的毛细血管网分布非常丰富,毛细血管数和心肌细胞数的比例为1:1,就是说一个心肌细胞对应于一条毛细血管。营养物质和氧就通过毛细血管网送到心脏。心肌细胞吸取氧和营养物质,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的静脉血,最终汇合流入大的冠状静脉,然后

12、直接流入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是体循环中最短的。称作“冠状循环”。由于冠脉血管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因此,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对冠脉血流发生很大影响。心肌收缩时对血管与挤压作用,冠脉血流减少,舒张时则相反。心肌收缩的能量来源几乎唯一地依靠氧化代谢。心脏不停地跳动,故耗氧量很大,所以冠状循环的血流量也很大。安静的时候,一分钟通过冠状循环的血液量几乎等于心脏本身的重量。虽然神经、激素对心脏血流也有调节作用,但心肌血流量主要是又心肌本身的代谢来调节。 冠心病与微循环心脏病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冠心病,它在医学上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出了问题而引

13、起的心脏病。实际上它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使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影响冠状循环,引起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病。它的重要病变发生在血管内膜,以类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局灶性增厚为特征,形成突出于管腔并使之狭窄的灰黄色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血管易发生痉挛、狭窄或闭塞,使心肌发生急性或慢性、短暂或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受到损伤,临床上相应地表现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同类型。动脉硬化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有下列几个易患原因,即所谓“五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与肥胖和高年龄。另外还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系。冠心病甲襞微循环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微血管袢细长、纤细及

14、畸形的增多,以及血流速度缓慢,瘀滞增多;其次是轮廓模糊,袢顶舒张的也增多。病情较重者,管袢周围易见到出血、渗出,微血流中易见到絮状、粒状及泥流等,病情越重这些异常变化越明显。另外,血浆粘稠度也显著增高。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指标中,往往出现毛细血管管袢输入支、袢顶和输出支管径较常人窄,乳头下静脉丛扩张程度越重。长期药物治疗使微循环其他方面得到改善的同时,却加重了冠心病患者乳头下静脉丛的淤血、扩张。这可能是由于扩血管和活血化瘀药物可促使甲襞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开放,使血液有动脉侧直接流入静脉侧,导致乳头下静脉丛充盈扩张。有些抗心绞痛药物的药理机制就是扩张静脉容量血管,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直接影响

15、了乳头下静脉丛。所以,临床抗心绞痛或活血化瘀等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在改善微循环的同时也对微醺环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乳头下静脉丛的这一改变值得引起重视。心肌缺血病人血液流变学行为是异常的。有人报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全面黏度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加重心肌损害的重要因素。冠心病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呈慢性升高,已被大量实验证实。因冠心病而死亡的病人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着,故认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说明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冠心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原因之一在于它在血浆中能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增高血浆黏度,进而影响全血黏度。微循环和血液流变

16、学变化也可以作为中医对冠心病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有人根据中医理论把冠心病分为四型:心血淤阻、痰浊壅、气阴两虚和阳气虚衰证,然后观察它们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对应关系。心血淤阻和痰浊壅塞性冠心病相对来说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血液流变状态主要是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明显升高,微循环也主要是流态方面的改变,如红细胞聚集、絮状流、血色紫暗;而气阴两虚和阳气虚衰型冠心病是机体处于淤血形成后机能低下或淤症发作后的渐缓阶段,因此,血流变、微循环检测既可以对冠心病辩证分型提供指标,又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衡量机体内血瘀症的轻重及病情的缓急、虚实,即以微观指导宏观辩证用药,对提高冠心病的诊治效果有积极意义。高血压与微循环高血压这一名词几乎像日常用语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如果问起高血压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可能知道的就不多了;它的定义也确实难下,因为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而且性别、年龄、种族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