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392550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陶金元 (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体验式培训在中国是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型培训方式,具体实践过程中,手段和方法很不统一,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文章在深入了解体验式培训的基础上,从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圈理论”、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及其不足,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更好地组织和实施体验式培训提供依据。关键词:体验式培训 理论基础 拓展训练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TAO Jinyuan(ShanDong Administrat

2、ion Institute. 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a new training method which flourishes in recent years. In practice, it is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it has no single method and skill. On the base of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we analyze the theoret

3、ical principle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ts defect from the angles of philosophy、pedagogical psychology、learning cycle-theory、organization behavio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then provide some advices to organize experiential learning better.Keyword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etical

4、principle; Outward Bound (一) 体验式培训的发展早在二战时期的英国,亲英的德国人库尔特汉恩(Kurt Hahn)和英国劳伦斯沃特(Lawrence Holt)为了锻炼年轻海员的意志和体魄,首先开办阿伯德威海上训练学校, 并提出Outward Bound 概念。该学校通过在海上、山谷中、遍布湖泊的野山以及沙漠中的磨练来增强学员依靠自己的智慧摆脱困境的能力,培养他们无私奉献、亲密合作的能力。自然环境中获得挑战被赋予深刻体验,促进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认知,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二战结束后,阿伯德威海上训练学校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借鉴并保留下来,并融合了现代管理、成功学、哲学等理

5、念和方法,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培训项目,让学员首先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自我反思,并深入讨论和互相分享,达到组织培训的目的,这种方式逐步被应用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训中,这就是体验式培训的最初起源。我们不妨这么定义体验式培训(Experiential Learning):体验式培训是指个人首先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模拟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引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引申到现实工作和生活,联系实践思考并提升为理论成果,进而将所得感悟、作者简介:陶金元(1975),男,管理学硕士,讲师。思想体会和理论成果贯彻到生活实践的一种培训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体验式培训已

6、经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野外和场地拓展训练、教练技术、行为学习法、沙盘模拟推演等。这些形式的体验式培训来自于实践摸索,但都有着一定的不够系统的理论基础。对体验式培训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利于提高体验式培训的地位和推动实践发展和创新。(二) 体验式培训的哲学理论基础1.体验式培训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是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曲折发展的过

7、程,也是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知行观坚持“先行后知、重在行”;承认“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行是检验知的标准”、“知行并举,相互促进”。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验式培训提供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体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企业的具体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真知的过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体验式培训过程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体验和感受;当然,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团队成员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培训的目的。体验式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让学员参与某些精心设计的特定项目,使其受到极大的感官和思想冲击,从而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项目体验结束后,培训

8、师组织学员充分讨论,开动思维,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2体验式培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反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同时也坚持认为人类应当掌握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爱护大自然,保持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也认为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遵循这一原理,体验式培训借鉴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多将培训基地设在人迹罕至,远离现代都市尘嚣的郊外,甚至刻意选择现代通讯技术信号很弱的区域。其目的就是为参训人员创造一个独特的“场”,这个“场”让参训学员暂时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并运用一系列的富有乐趣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参训

9、学员充分放松,回归大自然,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培训项目的冲击,让学员的体验最具触动性、感悟最深刻、思维充分调动,思考生命、自然与宇宙的关系。(三) 体验式培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首先,现代教育学的观点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能动性是客观环境不断变化产生新的要求,新的客观要求为人所接受就能引起人们的需求。需求包括生物方面与精神方面的,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体验式培训设计的场景,是将生活中的许多可能遇到和发生的问题在时空上进行适当控制,给学员一个新奇、有趣、觉得有能力完成,但需付出努力的过程,而且这

10、种努力需要正确的团队行动方式才可能完成,这就引起了学员心理上的需求,促成了学员心理的矛盾运动,成为学员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心理发展。其次,体验式培训坚持“双主体论”的指导。教育的“双主体论”承认讲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时也承认学员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培训过程中要强调讲师的主导作用,而学习活动要突出学员主体,这两个主体在相互关系中,互相作用,主体性不断变化的。由于承认“双主体”关系,这样在学习和发展中,教与学就始终是“互动”的形式,是在信息互动、双边体验,相互促进中进行。“情境”是在讲师创设中学员进入;“参与”是在讲师“引导”下活动;“合作”实行讲师与学员,学员之间立体交叉信息流动;“表现”是讲

11、师与学员相互“激发”中发挥;“评价”是师生共同“讨论”中发展。体验式培训很好地贯彻了“双主体论”,坚决反对传统的以讲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促成了教与学的互动。第三,体验式培训坚持教育认知心理学的指导。皮亚杰认为,在活动中个体经历着一个不断同化、适应环境并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活动的过程,这就是从认知发展的理论去看为题的角度。体验式培训各种模拟实践的项目设定不同的问题,让学员不断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多方面分析思考得到不同的认知,并在广泛分享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再次的认知。(四) 体验式培训的“学习圈”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创始人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

12、的教育学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教育、从做中学等观点。其学说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核心,带有经验主义的色彩。但其“从做中学”的思想对以后的教育培训有着较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如图1),并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在“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以及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的意识。体验发表实践理论反思 图 1目前广泛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体验式培训大都

13、遵循这一基础理论,培训中首先让学员亲身体验特定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培训讲师组织学员自由分享,并结合现实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员进行思考,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心得,培训结束后,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培训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这种培训组织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学员把自身的亲身感性体验快速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形成抽象思维,并能很容易地和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实践表明,“学习圈”理论是体验式培训的最为坚实、应用最广泛的理论基础。(五) 体验式培训的行为科学理论基础1人性理论。体验式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坚持Z理论的人性观,辨证看待人性,提倡接纳团队成员人性的弱点,提出了诸如:“人一半是海水,

14、一半是火焰”、“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等观点,并在引导过程中也强调自我认知。培训师会在培训过程中告诉学员“对待人生的困惑,想清楚了你就上了天堂,想不清楚你就下了地狱”等警句来促进学员对于人性、事业等有关问题的思考,从而强化培训效果。2个体行为理论。体验式培训推崇著名心理学见马斯洛的名言:“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所以体验式培训把人的综合素质借助于“五商理论”来表征,即:智商、情商、心商、逆商、财商。体验式培训强调通过提高学员的情商、心商、逆商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人的这三个商,也就改变了人的心态

15、和态度,习惯和行为也就相应发生改变,最终人的性格和命运也就被改变。3体验式培训很好地贯彻了组织行为理论。体验式培训把个人置于团队的环境,在培训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组织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项目体验结束后,重点帮助学员分析个人在团队的心理和行为。学员经过体验,辨证地分析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尤其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等问题的辨析,帮助学员强化团队意识,增强沟通、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所谓“鹰之个人,雁之团队”。(六) 体验式培训的管理原理基础第一,体验式培训很好地融合了现代管理学的很多原理、思想和方法。很多培训项目都突出沟通、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能职能。培训

16、过程中贯彻系统原理、人本原理等管理的基本原理,要求学员系统思考、统筹规划,尊重人的个性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例如体验式培训的经典项目“孤岛泅渡”,该项目分别用“珍珠岛”、“哑人岛”、“盲人岛”模拟组织中的高层、中层、基层人员,提供一个求生的难题让团队共同完成。难题的顺利解决要求高层、中层和基层人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还要求企业的决策者具备一定的冒险主义和奉献精神。第二,体验式培训运用了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一个项目体验结束后,培训讲师会组织学员按照圆桌会议的方式,平等地围坐在一起进行感悟发表分享和反思,提升到理论水平的高度。发表分享的过程中,坚持采用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促进学员积极感悟并不断深化。这种方式坚持人本原理,平等地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七) 体验式培训理论基础的不足和对策体验式培训在中国已遍地开花,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