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36107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论家们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人们的游戏我曾经把社会阶层分为5个层次:权贵阶层、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阶层。粗略地划定一下范围,权贵阶层指的多是处级以上公务员(只含少数处级),有一定贵族背景的人群(包括公务员们的家属和亲朋好友),这一批人掌握着众多的本地本区域的生存资源。这群人,大约在我国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一。富裕阶层,指的是年入超过三五十万,可以通过金钱运作,获取生存资源的那一群人。这群人,大约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十。 值得说明的是,权贵阶层和富裕阶层,在中小城市的数量微乎其微,在农村地区几乎为0。城市里工薪层和自谋职业者、广大农村的村民,毋庸置疑,就被划分到小康阶层、温饱阶层、贫困

2、阶层。基于上述的社会阶层划分,让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我要说,理论家的教育改革设想只是富裕阶层的游戏。第一个观点,当下教育担负着实现下层子弟渴望社会阶层上升的使命,而理论家们的所谓改革措施,多是忽视了这一点的。三中全会以来,最伟大的改革措施,就是高考制度的恢复。邓公讲过:让一部分首先富裕起来。几十年来,除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一些商家淘得了第一桶金之外,高考制度也造就了一大批的富裕阶层。时下60年代出生的具有一定学历、掌握着某个地区某个领域权力的领导基层,多是沾了高考的光,否则他们可能依然在某个乡下或工厂里默默无闻。高考还造就了一大批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眼下在城市里过得舒服的,多是凭借高考实现了人生

3、基层的转变。在冷兵器时代,下层民众要想提升社会阶层,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科举制度,一是通过农民起义,而后者成功的大约只有朱元璋等寥寥无几的人。而在当今社会,改变社会阶层的途径还有什么呢?一是高考,二是做生意,三是买彩票。但,毋庸置疑,高考是绝大多数平民阶层提升社会阶层的主要的、惟一的途径。十二年的学习成果,要在两天的高考中验证,这是一项多么严峻而残酷的竞争啊。但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现实就摆在那里。胜者王侯败者贼,你考上了名牌大学,就意味着生存的平台高了一层。不信,你看看名企招聘员工的标准,若非211、985大学,人家都不会瞅一眼的。有人非要较劲:难道名牌大学的学生素质就高了吗,高分还有低能的

4、呢?其实,扯这些话没用,有些扯淡的闲人,总是喜欢拿个别现象代表普遍现象,拿个例否定全部。一些教育砖家们所谓的教育理论,往往是忽视了当下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决定性作用,一直是就教育谈教育。那些教育理论,忽视了社会现实中各阶层生存竞争的严峻考验,淡化了应试教育对下层民众的重要性。他们一直在淡化应试,声嘶力竭地呼吁一大群快要饿死的人们不要抢馒头吃。这些扯淡的理论,自从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一直在缕缕不绝地喧嚣着。再有一点,砖家们的教育理论,只是在一定范围的小气候内管用。譬如,在京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很多家长的家境富裕,城市的科技发达,孩子们受教育的环境,与乡下学校,可谓天

5、壤之别。不可否认,这些城市的学生比起中小城市和乡下的孩子,不仅头脑敏捷思维活跃,而且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令乡下孩子们羡慕的是,那些大城市的孩子,足可以去推崇什么素质教育,因为他们随便考个本三,就能在自身的城市立足。他们父辈占据的社会资源,已经能够使得他们轻轻松松地逃避高考的激烈竞争,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绕开高考,去海外留学。我们社会小康阶层以下的孩子,如果也讲究什么素质而分担对高考的重视度,那就根本不会改变社会阶层。换言之,如果你想吃饱,却信了专家的话,不去抢馒头吃,那你就活该继续饿肚子。第二个观点,对于小康阶层以下的孩子们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应试素质,先考个高分数,上个好大学,先攀上更高一

6、层的生存平台。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如果你不属于权贵和富裕阶层,那就必须时刻让孩子的学业与分数挂钩。如果你信一些砖家的话,稍微减轻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而谋划让孩子提高所谓素质,那么,改变社会阶层的难度将会扩大。教育理论设想得总是很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可是,我们不要忽视,这些第一线的所谓人才,收入是很低的。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985大学毕业的学生,从走上社会开始,就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收入有差距,受社会尊重的程度有差距,生存保障上也有差距。民族发展当然需要

7、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我们把孩子培养成985大学的高材生,难道就不爱国了不成?有些无聊的人会说,都考985,那谁去上技工学校呀?其实很简单,刻苦学习的孩子上985,懈怠青春的孩子上技工学校。刻苦与不刻苦之间,未来的命运就泾渭分明了。如果你是小康阶层的家长,可要想好了,我们的孩子跟大城市的孩子拼什么素质教育,那是拼不过的。从家境上,我们对孩子的投资比不上。例如,暑假期间,人家的孩子去美国转一圈,跟我们家孩子在乡下玩一遭,汲取的营养是有差距的。从教育环境上看,我们小康阶层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是有差距的。譬如,人家三岁的孩子,可以被父母教着英语对话,我们的孩子连英语字母都认不全。高层次

8、的家长,是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人家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指导,远远超过我们这些低阶层的家长。那么,我们要想提高孩子的社会阶层,跟富贵阶层的孩子拼什么呢?只能拼分数。既然分数是通往名牌大学的阶梯,分数面前,各阶层的学生都是平等的,那么,分数就是硬道理。激励我们的孩子刻苦学习,考得分数多一些,未来的生存平台就宽阔一些。有人说了,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本一本二本三,与211、985真的区别很大吗?是,区别很大。在邢台,普通院校的研究生,通过应聘考试后,就会分到邢台山区的路罗中学任教,可能一生就窝憋在山沟里,而985大学的研究生,一般不会考虑到邢台这样的城市来。这种区别,其实就是高考分数决定的。因此,把话说白

9、了,如果你是低阶层的家长,还要头昏脑涨地跟着喧嚣素质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应试能力,那你就是迷糊蛋。第三个观点,宁可做将军里的矬子,也不能做矬子里的将军,让孩子考个名牌大学是最实惠的事儿,没有必要担心孩子高分低等。时下,有些砖家会想当然地认为,那些考得分数高的学生,除了学习,别的都不懂。还有些人断定,那些只会应试的学生,除了死读书,未来没有什么发展后劲儿。就像著名的衡水中学,众多的毕业生考上了名牌大学后,有些砖家会抨击衡中毕业的学生,即便是进了清华北大,也没有显得多么优秀,没有显出多高的素质,甚至,他们除了学习考试外,能力上并不超群。这句话实际上是句傻话,大凡是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孩子,能力上都是差不多

10、的,除了极少数的学霸,谁又比谁强多少呢?凭什么要求衡中的学生必须在名牌大学里独占鳌头呢?我们这些低阶层的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其意义就是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上。名企招聘的时候,哪里管你是不是受了素质教育,只看你是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是普通的本一以下的毕业上,根本连竞聘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有人当然会痛斥我你这是短浅的眼光,你根本看不到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对这种人,只能讲,我看到的就是教育的长远未来,我看到的就是实打实的生存竞争。你可以让你家孩子去享受素质教育的快乐,然后去考个本二本三,而我,打着骂着,鞭子赶着,也得让孩子考个211。找工作

11、的时候,就比较出孰优孰劣了。对于期望提升社会阶层的家长而言,必须认识到,淡化考试去谈教育的理论,我们不能信。必须记住,分数就是硬道理。这个社会如果没有高考,百姓就会造反。第四个观点,素质教育是一个伪命题,它借助行政权力把教育工作者迷惑了15年之久。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确立,也是借着改革的名义。但是,这些年来,素质教育既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又没有一个可供操作的措施。素质教育,提高的具体是那些素质,它跟应试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教育部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目标。于是乎,各地都在傻乎乎地摸索,有的让学生练技能,有的让学生学国学,有的让学生快乐成长。举国上下的教育部门,都在高举素质教育的气质,喊响口号,又在斗志

12、昂扬地拼升学率。教育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为什么无论怎么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原因很简单,所谓的改革,试图淡化高考对学生们的压力,但是高考是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的枢纽要害。某些砖家的高考改革建议和设想,也在试图削弱高考对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只可惜,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还是那句话,教育砖家高声呐喊,不让一群饥饿的人去抢面包,那只能是空想。又想通过改革,改变高考这种激烈的厮杀和竞争,又实在没有办法找到比高考更公平更准确的人才选拔办法。不改革,百姓会抱怨时下中小学教育的沉重课业负担,改革吧,因为绕不过高考,而只能换汤不换药。这就是时下教育改革面临的窘状。其实,越是基层的教师越容易意识到升

13、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是他们没有发言权,只能浑浑噩噩听着素质教育的叫嚣,默默无闻地提高孩子们的分数。说一句有些偏颇的话,多少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喊得响的口号,一旦被我们听信,我们就会上当。世事万物,有表面的规则,也有潜规则。实际上,应试能力的提升,是当下学校教育中须臾不可避开的潜规则。好了,上面我的4个观点,肯定会砖家们的理论性的宏论相抵触的。砖家的理论,其实就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已,我们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则要着眼于现实。砖家们的理论,基本上都在淡化应试教育,他们的那些空想,只能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社会群体中存活。例如,社会上的富贵阶层和富裕阶层,大可不必去死读课本,大可不必通过高考来实

14、现社会阶层的上升因为他们的社会阶层已经处于金字塔顶端了。他们可以从容地实践砖家们提出的教育改革理论,打个比方吧,我们这些低基层的人在争先恐后地抢馒头吃,人家可以从容地摆一桌宴席,选择自己想吃的菜。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如果真的改革,能不能像撒芝麻盐那样,把985、211、本一本二本三的招生名额,按照考生比例,统一分配到各县的教育部门呢?举个例子,如果把河北省与北京市的考生加以来,把北京市与河北省的高等院校也加起来,均衡地分配一下,北京海淀区学生分配的清北录取名额,与衡水市分配的清北名额一样,高考后,各个地区按照名额和分数顺序录取,这岂不是很公平吗?这样一来,衡水市那些正在苦读的学生,顿时就会像北

15、京的孩子那样,有很多精力去“提高素质”。为什么这么多教育砖家想不出上面的办法呢?上面的办法一旦实现,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会立刻解体,大家谁都不会抢生源,而且生源会分配得极为均衡。可是,我的这种设想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具有话语权的领导和砖家们,是富人的代表,我们这些社会低阶层在利益分配上,总是会吃亏。即便是所谓的砖家,有几个人能想到平民子弟渴望赢得大城市生活的富裕和殷实呢?他们会建议农民的孩子去上技校,去做修理工,去实现教育的均衡。如果让他们的孩子去做修理工,他们的内心肯定也不是滋味。理论总是很动人的,似乎在挥斥方遒之间,就能把我们的孩子未来,装扮得花枝招展。但现实很残酷,如果一种理论不适合我们,那就让我们果断地摒弃它。如果教育理论只适合那些没有生存竞争压力的富裕阶层,而不能改变我们低阶层的命运,那么,理论再好,也只是富人们的游戏。面对富人的游戏理论,我们只能不理睬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