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359356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设 计 论文题目 双杨树新农村建设发展调研报告专业班级 农村行政管理09-1班 学生姓名 郑婷婷 指导教师 张晶晶 二一二年六月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首要问题。重视“三农”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党执政以后,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其整体的要求和内容。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时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

2、可以取得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研究来指导具体的建设过程,使其走上规范、良好的发展道路。目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关键词:双杨树村 焦裕禄 留守老人 心理问题目 录一、 村情简介1二、 双杨树村的经济发展2(一) 双杨树村村民基本收入状况2(二) 双杨树村产业发展状况3(三)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其他困难3(四) 治理措施及今后发展规划4三、 双杨树村的文化发展5(一) 双杨树的道路5(二) 双杨树的物质文化5(三) 双杨树的精神文化6(四) 双杨树的文化管理与发展7四、 双杨树村的教育发展7(一) 教

3、育现状7(二) 解决措施7(三) 教育发展方向9五、 双杨树村的社会问题9(一) 留守老人问题91、留守老人的现状92、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11(二) 留守儿童问题111、留守儿童的现状112、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12后记13 一、村情简介双杨树村位于兰考县东北5公里处,兰曹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80户居民,1900余人,耕地面积1400亩,7个村民小组,31名党员,2010年人均纯收达4800元。双杨树村是焦裕禄书记树立的四面先进红旗之一,“双杨树的道路”文明全国,教育鼓舞了几代人。2006年该村被县委、县政府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清华大学、

4、河南大学、河南农大等十几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多次到村进行调研,是中央、省、市、县,农村调研重点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经济,初步形成了家具加工和蔬菜种植两大产业。沿兰曹公路建成商业一条街,使双杨树村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轻中度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村里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村里拥有一支60余人的盘鼓队,建有文化广场,每条道路设有路灯,不再是过去黑压压一片,为村民生活提供了方便。2003年,由香港联合工会和县教育局共同投资45万元建成一所高标

5、准现代化的“双杨小学”。2006年村“两委”抓住中央决定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惠农政策,多渠道筹资26万元建成了360平米的高标准办公楼,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农家书院(周一至周五供居民查阅生产生活资料,增长文化知识)、多媒体党员电教室(党员群众按规定时间进行观看,传播外部先进知识)等。目前,全村家家用上自来水(本村集体打造的深水井,方便快捷,水质优良),户户通上了柏油路(摆脱了雨天一脚泥到处脏乱不堪的旧局面),百分之七十农户家中用上了沼气,形成了安全、环保、节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局面二、 双杨树村的经济发展 现在,就双杨树村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发展思路和规划

6、做一个分析;(一) 双杨树村村民基本收入状况 双杨树村村民人均收入增长表(元/人)(二)双杨树村产业发展状况双杨树村一共11个中小型企业,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红木家具厂,塑钢厂,红旗渠矿泉水厂,华丰食品厂等等,特别是塑钢厂本厂总资产愈千万元,工厂职工七十多人,月工资一千余元,解决了当地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双杨树村的蔬菜种植也是当地主要收入的一部分,但从近几年发展来看,经济效果不是很乐观,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村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生产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使其矛盾突出;2、村民经营形式大多是以零售为主

7、,没有统一收购形成规模效应;3、大多数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因而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4、近年来化肥、农药、农机具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不断上涨,使农业成本加大,而且该区域蔬菜种植分散不具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落后的生产技术及工具使其生产效率偏低;5、农业服务体系和市场应对机制的不完善,使农户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导致了在无情的市场风险冲击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的承担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其他困难1、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由于长期以来粮食作物价格偏低,许多农户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种粮

8、面积减少。(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较多。农民种植的内在动力受挫。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加大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难度。(3)在国内市场收购价格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却没有下跌,农民生产粮食的成本增加,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不断减少。(4)国家弱化了对农民种粮的保护措施,减少了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如在粮食主销区及产销平衡地区基本放开了粮食市场,这就放松了对粮食价格的保护。(5)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保护价粮食补贴仍然补给流通环节,没有直接补给种粮农民,这必然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6)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多、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9、,而且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受限,所以分散农户很难形成规模经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自然灾害的威胁严重。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农作物的产量与自然条件紧密联系。近年来,由于资源与生态条件的恶化,自然灾害明显增多。1995-2002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由69亿亩扩大到71亿亩,其中成灾面积从1995年的33亿亩扩大为2002年的41亿亩,成灾率(成灾面积受灾面积)从1995年的485上升到2002年的58。根据中国农科院的监控和研究,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是建国以来最少的一年,总产量为10年来最低,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35公斤)为20年来最低。2、村民对信息的求知性不高,俗话说现在是信息的时代,落后的表

10、现就是对信息的认知程度重视度不高,对外发生的变化不了解,缺乏上进心。3、节日意识的淡薄,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没有一点节日的气氛。(四) 治理措施及今后发展规划上述这些导致村民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也不是立即都能解决的,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要对症下药: 1、保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回顾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要保护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归根到底还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从当前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1)进一步完善粮食首长负责制,加强政府对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宏观调控;(2)

11、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和提高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3)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业支持政策,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4)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促进农业节本增效;(5)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粮食流通,走大市场的路子;2、大力实施惠民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3、发展规划村里的蔬菜种植发展规模化系统化,大力扶持种植能手,定期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种植技术,参观种植富裕家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蔬菜种植带来的幸福生活。加大政策的引导,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对种植模范户进行奖励,发挥好带头作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聘请

12、专业技术员进行培训,推广优良产品栽培嫁接改良,提高质量,对外合作潜力合同,保证长期的友好合作。4、大力发展本村的特色企业及多开展招商引资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商来此投资设厂,这样可以防止空心村的出现,减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人数。5、不断完善村里教育,卫生、医疗、交通等惠民设施以及村民的保障制度。 三、 双杨树村的文化发展(一) 双杨树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 “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

13、的新农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双杨树村就是富有这种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农村,也是最富有这种精神文明特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63年9月在兰考县召开的全县大小干部会议上,焦裕禄书记把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的群众代表请到主席台上,大张旗鼓的表扬这四个村的革命精神,并将这四个村的革命精神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书记的这句话带动了无数的榜样,栓释了自己的一生,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带领兰考人民团结拼搏,最终战胜了“三害”,迎来了良田。其中,双杨树的道路最富有特色,在当时双杨树村有一个顺口溜:“早起一个淀粉馍

14、,中午面条捞不着,晚上汤,照月亮,小孩喝了光尿床,劈头劈脑三巴掌,别骂爹,别骂娘,只骂上天不给粮”。在那时双杨树的贫下中农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社员们对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员们都表示:“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富到一块儿”。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焦裕禄将双杨树村作为农村实施集体经济的榜样树立起来,称之为“双杨树的道路”。也是指,双杨树村民贯彻国家的政策,团结一致,共克困难,走集体化的发展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四面飘扬的红旗中,双杨树的道路,奋勇前进。引吭高歌,成为当年焦裕禄书记书里的四个红旗村中发展最好的一个村,综合考评在兰考县位列三甲,2006

15、年被兰考县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 双杨树的物质文化双杨树村在文化特色道路上越走越红火,2003年双杨树村成立了以吴青云书记为代表的村两委领导班子,一上任就本着为村民服务,凡是多吃亏少沾光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民心,村里的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弘扬发展精神文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创出别样的特色发展道路。双杨树村为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红旗精神,采取多个方面措施,将精神文化树为双杨树村发展目标之一,努力致力于加强村文化设施建设,在文化娱乐方面,村里建有村民活动文化大院一所,村图书室一所,建有网吧,体育广场,远程教育系统,还成立了老人娱乐文化队,秧歌队,双杨树村文化协会等文化队伍,并积极参与各级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文体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