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的五大误区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834527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疗的五大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食疗的五大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食疗的五大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疗的五大误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食疗”的五大误区在食疗的问题上,有几个可怕的误区蒙住了人们的眼睛。如果不把这些根本的误区弄清楚,恐怕以后再有“食疗大师”出山,还会有无数人为“食疗”付出代价。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吃错了体质。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正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

2、,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而很少是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就会强一些,而且不能受到其他食物成分的制约。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一旦用错,就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比如豆腐含大豆异黄酮,它男女老少皆宜,但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件可怕的事。 经常有人问我:我吃中药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

3、误的。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这里不是否定食物调整能改善很多疾病,而是想说,饮食养生是长期的功夫,可是浮躁的现代人恐怕已经等不了一两个月的时间,不要说终生的养生了。 误区二: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热衷于“食疗”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好接受。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剂量决定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药物。比如说,每天喝2两绿豆煮的汤属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绿豆煮的水

4、,就变成了药物,因为是正常浓度的15倍。又比如说,烟酸和烟酰胺本来是一种B族维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几毫克,但如果作为控制血脂的治疗药物,就是论几克来吃的,数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几十倍,这时候它就有明显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够多也会导致死亡。 所以,“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的说法并不成立。 误区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判断他们不是有资质的中医。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

5、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个合格的营养师。 误区四: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由于国民对营养学了解甚少,很多人以为营养学就是食疗的学问。 食疗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形式为饮食,但并不拒绝加入各种药材。从食疗的书籍来看,很多都是添加中药材的,至少也要用药食两用的食材。至于鸡汤或大米之类,主要是作为载体来使用的。国内外开的食疗餐厅,也都要加入各种中药材来起作用。不吃任何药材,完全靠长期日常饮食来改善疾病的做法,虽然在国内外都很提倡,但见效时间通常会长一

6、些,已经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种快速见效的食疗了。 营养属于预防医学,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平衡的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来维持健康,并减少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营养学也关心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调整来控制慢性疾病,比如控制血糖、血脂等,如果做得好,长期来说有可能逆转疾病指标,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但这种饮食调整都不是依赖一两种食品的,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误区五: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医的说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终生无法治愈。这话显得很客观,但听起来不太爽,远远不如一个偏方就能搞定的说法那么让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听说什么药能根治糖尿病,有人永远会追捧,赶着去上当受骗,尽管内行一听就知道是骗

7、子的话。 饮食也一样。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决问题,当然是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问题是,如今人们的心态都很浮躁。不愿意坚持服药,也不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更不想坚持健身,总是梦想一种食物把什么都搞定。“大师”说了,只要吃了生茄子,天天吃几个猪蹄子也没问题。这话多顺耳、多令人兴奋啊!相比之下,营养专家说,要控制油脂,控制肉类,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豆类这些话显然听起来缺乏吸引力。也难怪营养咨询业在我国至今没有任何地位,靠营养咨询也很难谋生。看看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减肥产品,只要说“不需要节食也不需要运动”,肯定会大受欢迎。但是,不管住嘴,也不迈开腿,减肥的成果能坚持吗?一辈子吃减肥药可能吗?这些用脚后跟思考都能明白的道理,在商家富有诱惑力的忽悠之下,就被消费者完全忽略了。 如果国民能多一些“健商”,少一些浮躁,切实改善自己的日常三餐,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会容易得多,吃出来的病就能真正地吃回去,而不是吃出新的病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