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33487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科 目:中国诗学概论 教 师:钱 锋 姓 名:景 建 峰 学 号:20222022050 专 业:平安工程领域 类 别:专 业 型 考生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阅卷评语:阅卷教师 (签名)重庆大学中国是诗的大国,中国文化是诗性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皆曾以诗歌为载体。从周代到“五四, 传统诗歌绵延开展了三千年。从?诗经?开始、? 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产生了极其辉煌而又互不重复的成就。作为她最杰出的代表诗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甚至在今天,传统诗歌仍然

2、在参与着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表达于日常、政治、哲学方面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文化精神。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对现实生活、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都说明诗歌不仅是文学现象,而且是最集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现象。三大文化精神在诗歌中既分别落实,又相互融汇,在思想感情的根源之地,三大精神汇归为一,成为三千年诗歌开展史的中轴。一、儒家以仁为根本的精神在中国诗歌史上,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

3、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对现实生活、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都说明诗歌不仅是文学现象,而且是集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现象。仁,是人性人道,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根本精神。“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没有仁的精神,便没有传统诗歌的生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写恋爱、劳动,还是写政治、战争,无不以善良的情感和愿望为根抵。?关唯?,写恋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之可爱,不仅因为她美,而且因为她善。由此又可见得男子之向善。以水鸟起兴赞美女子,那么人对自然万物之亲切亦隐然可见。唯好善才能憎恶,唯憎恶才能好善。?柏舟?,不管是写“仁人不遇,小人在侧?诗小序?

4、,还是写“妇人不遇其夫?诗集传?,那怨愤之情的底蕴,乃是择善固执。?硕鼠?,诅咒沉重的剥削,向往乐土、乐国,郑笺云:“乐土,有德之国。有德那么为人心所向,无德那么为人心所弃,此诗的意义,平实而又深刻。?采薇?及?六月?、?出车? ,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诗中写战争,绝不渲染杀伐流血,其主要意蕴,仍是对和平的渴望。直到唐代,中国边塞诗仍然保持了这些表达人性、人情味的特色。这与古希腊史诗如?伊利亚特?中习见的杀人流血场面的描写,便成鲜明比照。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就是不失本来的善。人性的善,最容易发舒流露于日常人生。?诗经?的意境,便总是落实于日常人生,而不象古

5、希腊史诗多描写战争英雄及神。?诗经? 的精神,就是仁的精神。正是在这一深层意义上,?诗经?是传统诗歌的源头。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我国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派,道家学派是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的著名学派。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悠闲自得,返朴归真。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中解放一方面指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在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道家的思想也占有浓重的一笔。老庄认为素朴最美,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确立“自然“素朴为最高审美原那么。老子说“无言,庄子说“得意忘言,使得文学常

6、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人总是在自然中,人感情的喜怒哀乐也是与自然运动变迁相辅相成的。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的辉煌,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文人的抒情对象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是更宏大的存在自然。其创作空间是“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框架内,写的总是:乘风破浪、江山如画、春花秋月、飘絮落红中国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敏锐的洞察力与捕捉自然与人在刹那间的交流。 “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念天地之悠悠;必须要“抬头望过了“明月才能“低头思故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而“问君能有几多愁,也必须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中国的诗歌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来自曹操的?短

7、歌行?的著名诗句,无人不晓其丰富的饮酒意象,现代社会的商家甚至利用这两句诗来为酒做广告,同时也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这两句饮酒诗显现了曹操的要求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伟大抱负,感慨人生苦短,招揽海内人才为己用的志向。另外,苏轼?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把酒问青天所表现的是苏轼饮酒时表现的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还有阮籍的?咏怀诗?,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整整的出路,于是他为他设计了精神的出路,那就是游仙和隐居。阮籍赞美神仙隐逸,表达出道家的回归原野自然中的思想。嵇康的?游仙诗?

8、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隐逸归山、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三、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在我国 ,人们总把中国文化视为儒家文化之统治。实际上 ,中国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 ,已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混合体 ,是这三种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繁荣。它们之间互相吸收 ,互相补充 ,互相融合 ,大至治国方略 ,伦理道德 ,小至为人行事 ,修养治身 ,都无不表达出三教的影响。因此 ,我国著名的佛学家赵朴初先生说: “魏晋南北朝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 ,而是儒释道三家集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季羡林教授也说过: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 ,传入中国以后 ,抛开消极的方面不讲 ,积极的方面是无论

9、如何也否认不了的。它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 ,促其开展 ,助其成长。具有佛道思想的诗歌 ,既包括僧人道士的作品 ,也包括文人学士乃至帝王贵胄之作。佛道二教的兴衰起落 ,直接影响着各朝各代的诗歌创作。佛道两教既有统治者的提倡或扶持 ,又有众多的信仰者 ,它必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必然要用自己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来予以表现 ,这就自然形成了佛道诗歌创作的一个又一个高潮。一些僧人和道士为了宣传教义、表达信仰、反映修炼生活 ,他们要写诗;而崇道信佛的文人学士或与佛道思想有相通之处的人也要写诗。加上其他种种原因 ,佛道诗歌就普遍兴盛起来。隋唐时期 ,是佛道诗歌创作的

10、开展和繁荣时期。唐代以诗歌取士 ,写诗成为时尚 ,因此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佛道诗也同时大量产生 ,其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的。?全唐诗?录有诗僧 115家 ,诗 45卷。?唐才子传?提及的诗人有 398名 ,诗僧占 53名。诗僧的代表人物有: 王梵志、丰干、寒山、拾得、义净、慧能、怀素、录一、护国、皎然、江照、玄览、清江、江振、法振、灵彻、项斯、无可、泠然 ,贯休、处默、方丁、可止、齐己等。他们的诗歌成就 ,虽不能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抗衡 ,但却有自己的风格 ,且饶有韵味 ,与一般名家不相上下。唐代佛教的开展处于高潮鼎盛时期 ,宗派林立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禅宗 ,它与诗的关系最为密切

11、,并直接推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禅宗六祖慧能虽然只留传下来一首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但他的修行理论却与诗歌的创作有共通之处 ,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慧能之后出现的有影响的诗僧便是寒山、拾得了。?全唐诗?中存寒山诗二百余首 ,拾得诗近百首。寒山诗大多写禅理禅趣和禅境 ,极能紧扣佛家“虚静空之要义。在中国诗歌史上佛道诗的作者及其作品源源不断 ,涉及面甚广 ,数量很多 ,是有其诸多原因的。第一 ,人们追求极乐世界 ,希望长生 ,甚至希望成仙成佛。第二 ,人们处在矛盾或痛苦的生活中 ,为防止旦夕祸福 ,希望“出世。第三 ,僧人道士有着特殊的充满诗意的生

12、活环境。“天下名山僧占多 ,于是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曾说: “诗为至清之物。僧中之诗 ,人境俱夺 ,能得其至清者。故可与言诗 ,多在僧也。 (见?南雷文定? )第四 ,诗的创作强调澄心净虑、出神入化、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得意忘言 ,这与佛道的修炼有着相通之处 ,尤与禅宗契合。禅宗的“渐悟、“妙语 ,与诗的构思颇为相似。第五 ,历代许多理论家和诗人 ,肯定并宣传禅与诗的关系 ,也促进了诗的创作 ,如严羽、苏轼、陆游等 ,都把创作诗歌的过程看作参禅一般。总之 ,佛道思想一直影响着古代诗歌 ,与古代诗歌一同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四、总结诗歌,实为传统人文创造的一大归宿。我们用不着说中国诗是中国文化的产儿,或中国文化是中国诗的土壤。中国诗与中国文化除了这样的关系之外,他们彼此间还有另外一种契合,一种感应,一种最能适应对方的性格,一种强烈的融汇于对方之中的愿望。测定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与其说是从科学、哲学上,莫如更重要的是从文学、艺术上去衡量。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人文创造的一大归宿,她的启示性,乃指向人类生活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