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8326117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家乡带来的变化调查 一、 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07年2月7号至2007年2月27号

2、。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七里店村及附近几个村庄:沙坡池村,王庄村,毛庄村,孙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

3、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

4、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2、 迷信活

5、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

6、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新农村给农民建 听听农民啥意见运城市发改委新农村建设“百村千户”大调研情况报告 3月17日至26日,山西省运城市发改委10名党组成员带队,全员参与,利用10天时间,采取进村入户、座谈、问卷等形式,就全市13个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一、调研的基本情况(一)调研乡村总体情况。此次调研共涉及全市13个县(市、区)70个乡镇133个行政村1063户,共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百余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1476份,其中基层干部调查问卷413份,农户调查问卷1063

7、份。(二)农户问卷调查情况。所调查农户的家庭成员平均为5人,年农业收入2935元,工资性收入6043元,家庭年均总收入13514.3元,人均2702元。2005年消费支出排前五位的是:教育支出占31.4%,生活费用支出占27.8%,生产支出占18%,其他支出占15.5%,医疗卫生支出占7.1%。2006年如何增加现金收入:准备外出打工占31.6%,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占22%,发展养殖业占17.5%,经商占10%。农民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要求给予资金帮助占31%,兴修水利占23%,生产资料供给占21.1%,减免上学费用占10%,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占7%。在农产品进入市场方面重点反映了农产品销售

8、难、信息不畅、缺乏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三个难题。(三)基层干部问卷调查情况。调查问卷共设计了8个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哪些方面抓起: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占27.3%,抓农村经济建设占25.8%,抓环境、抓规划占22.7%。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加大政府投资占18.2%,政府统一规划占15.2%,发展企业、支柱产业占13.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占13.6%,搞试点占10%。在发展生产方面,建议政府应采取的措施:解决资金问题占56.1%,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占22.7%,及时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占16.7%。政府如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建议科技下乡占34.8%,要求提供信息占34.8%,要求提供

9、贷款占16.7%,要求稳定农资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占16.7%,调整产业结构占15.2%。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求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占69.7%,要求抓环境卫生、道路硬化占65.2%,增加环境设施投入占30.3%,建老年协会占21.2%,建农民夜校占16.7%。村容整洁政府应如何抓好规划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占34.8%,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占31.8%。村务民主管理政府如何做:建议定期审计、建立监管制度占78.8%,让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占19.7%,提高村干部素质占10%。政府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要求建立信息网络占56.1%,科技指导占33.3%,规范中介服务、资金扶持占21.2%。二、新农村建设面

10、临的主要问题总的来看,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决于三个因素:政府支持引导,基层政权有效组织,农民群众自觉自愿。但在一些农村,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有偏差,存在误区。一是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内涵、实质等认识不深刻,不全面,存在偏差。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建新村,盖新房,修新路,就是要把现有自然村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全面发展。三是普遍存在等、靠、要、包的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中央

11、提出的,我们经济困难,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而认识不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只把自己当作新农村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者。在盐湖区调研时,问及“你认为新农村应该怎么建”,相当一部分农民脱口而出:“就看国家给多少钱”,要么“政府咋建就咋建,咱那能管了那么宽?”(二)农业基础设施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温家宝总理在运城调研时指出,山西之短在于水。我市大部分地区属于雨养农业区。近几年,我们对农村修路、建校比较重视,但对农业水利设施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大多数水利设施老化甚至报废,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农民说,村里的灌溉设施“冬天没水,夏天缺水,雨天才有水”。调研的133个行政村

12、耕地总面积39.88万亩,其中保浇地12.64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如,闻喜全县境内的吕庄、杨家园、三河口、小涧河、关村、柏林六座水库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1500余眼机井有一半以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凿挖的大口井,现已无法使用,电灌站、塘坝、引水等小型水利工程也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由于资金短缺、老化失修、运行效益差,导致全县20万亩水浇地实际能保浇的不足15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9%。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天旱,去年盐湖区南城办西姚村一农户六亩小麦总共只打了15斤麦子。 (三)农民增收难。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化龙头小而不强,难以带动农民增收。2005年新绛县蔬菜

13、面积发展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总产值突破10亿元,是全县农业生产的第一主导产业,但缺乏龙头企业的销售带动和订单,农民生产比较被动,心里没底,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是送到市场上碰运气。闻喜县“南菜北药”的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以“粮、果、菜、药”为主的主导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而起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滞后,全县120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能起到带动、辐射作用的仅有维泰集团、杨一斋香辛料、绿源食品、峨嵋食品等少数企业。垣曲县年经营额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4家,其余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二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在

14、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不高,销售不畅。农民形容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是“线断了、网破了、人散了”。调查问卷中他们希望建立信息网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建议占56.1%。希望增加科技指导,科技下乡的建议占67%以上。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在调研中谈到这个问题,绛县冷口乡的乡干部以小麦和化肥价格作比较:小麦每斤价格2000年为0.68元,2005年为0.75元,五年才涨了7分钱,而同期每袋尿素、磷肥价格分别增加了20元、10元,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农产品价格增幅。绛县大交镇程景村的农民算了一笔帐:种1亩小麦仅施肥一项亩成本就增加近20元;由于油价上涨

15、,机耕机播机收又增加成本24元;上述两项合计增加投入成本44元。而国家减免农业税(小麦每亩25元)、种粮补贴(每亩10元),农民种小麦得到的政策实惠共35元。农资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支出高于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9元。(四)资金筹措难。在问卷调查中,要求解决资金问题的建议高达87.1%。但目前支农资金筹措渠道不宽,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力有限。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新农村建设仅基础设施、“四改四化”等方面就需投资5万亿元。尽管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的绝对量明显增加,但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量仍然是低水平的。二是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属于“空壳”。一方面,好多

16、农村不仅没有集体积累,而且把仅剩的一些土地、林木等集体资产也卖光了,村级集体经济名存实亡,成为“空壳”。另一方面,乡村债务负担沉重。调查资料显示,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债务总额近4亿元,农民人均负债170元左右。以闻喜县为例,全县2005年底乡村两级负债总额达到1.36亿元,其中乡镇负债7636万元,乡均负债485万元;农村负债6300万元,村均负债21万元。三是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各部门支农资金渠道较多,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政出多门,造成资金投放分散,重复投资,甚至无效投资。以永济市为例,2005年上级转移支付和本级财政安排支农资金共计4182万元,但由于投向分散在生产、流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领域,造成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五)上学看病难。在农户的主要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列第一位,占总支出的31.4%。有子女上大中专的农户,有相当部分需要负债来维持。几乎所有被调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