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31222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粤教版初中化学上册期末选优拔尖测试题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化学期末选优拔尖检测(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30分)1. (2014,安徽安庆九中期中)小明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开始平视读数为30.0mL ,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剩余水的体积为20.0mL,小明实际倒出水的体积 ( )A.小于10mL B.大于10mL C.等于10mL D.不能确定2.(2014,福建龙岩六中期中)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由20个原子构成 B丁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6 g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

2、的质量比为1838D丁酸乙酯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分子3.(2014,河南濮阳六中期中)2013年11月,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数万人无家可归,无水可饮。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后就得到能饮用的纯净水 B.水体有自净功能,灾区的水可直接饮用 C.可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杂质 D.澄清透明的水即可饮用4.(2014,广东佛山南海桂城街道叠滘第一次月考)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故工业上常用此方法制取氧气B登山、气焊、潜水、宇航等都是利用氧气可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没有用途可言D空气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应用于生

3、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等领域5(2014,重庆南开阶段测试四)下列哪一组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具有密切的关系 ( )A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B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C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性质、微粒的种类D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6. (信息给予题)(2014,北京海淀期中)“化学氧自救呼吸器”中的超氧化钾(KO2)是一种白色粉末,它能与佩戴者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热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KO2应密封保存 B. 呼吸器可用于矿山井下的防护自救 C. 自救者用此呼吸器可以吸入到纯净的氧气 D. 呼吸

4、器充分利用了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7. (2014,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第二阶段测试)通过图M-1中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图M-1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既可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A BCD8.(2014,呼和浩特敬业二次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镁原子和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

5、同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变化A B C D9.(2014,辽宁大桥水源二中期末)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失火要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D炒菜时油锅起火,要立即加水来灭火10.(2014,呼和浩特敬业二次月考)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M-1:表M-1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631725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113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与丙变化的质量之比为178 B该反应是化合

6、反应C反应后甲的质量为8g D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1.(2014,重庆南开阶段测试四)请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空白:(1)3个氢氧根离子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3)2个氮原子_ (4)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氧化物_(5)5个二氧化氮分子_ (6)硫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_12.(2013,重庆)A、B、C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图M-2方式倒扣住蜡烛和白磷。图M-2(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 。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 (

7、填序号)。氧气耗尽 温度降低 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蜡烛着火点改变(3)C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6分)(2013,山东日照)合理利用与开发能源,增强安全意识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1)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为 。(2)在实验室里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灭火。图M-3(3)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M-3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三

8、、实验题(共32分)14.(12分)(2014,湖北潜江第一次月考)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完成实验】按表M-2进行分析:测定分解温度(表M-2中的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表M-2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分解温度() 氯酸钾 580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350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l1) 370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11) 390【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由实验_与实验对比,证明猜想合理。(2)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反思】(1)若要证明氧化

9、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不变;(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_ 。(3)同种催化剂,还有 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15. (20分)(2012,兰州)图M-4中的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图M-4(1)指出编号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利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最佳时刻是 。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 。(3)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是 (从AE中选择),使用该套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 ,该反应原理用化学方

10、程式表示为 。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 (用端口字母表示)。(4)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蒸馏水的洗气瓶一段时间后,水中便有了酸,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四、计算题(8分)16.(2014,武汉洪山期中)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反应完全结束后,共收集到1.6g气体。请完成下列问题:(1)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并烘干,称得滤渣的质量为_g。(2)计算二氧化

11、锰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3)计算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参考答案:一、1.A 方法规律:量筒内液体的正确读数为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仰视,即低看,低看偏低,实际液体量偏多,则倒出的液体量偏小。2.C 点拨:丁酸乙酯是由丁酸乙酯分子构成的,一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克;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2)=1838;丁酸乙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3.C 点拨: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的杂质,不一定能饮用;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较多时,水体无法自净;活性炭可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于净水,C正确;澄清透明的水中可能溶有有毒的物质,不一定能饮用。4.D 点拨:A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常用方法,B利用的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C稀有气体可用制于霓虹灯等。5.A 方法规律:该题利用排除法解答。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排除D;微粒的种类取决于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的关系,排除C;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类依据是最外层电子数。6.C 点拨:根据题给信息“能与佩戴者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可知,吸入的气体中除氧气外,还可能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等。7.C 方法规律:该题利用排除法解答,甲烷燃烧的火焰可说明可燃性,罩烧杯有水雾说明燃烧生成水,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