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306975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 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B. 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

2、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A. 地球仪1. 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 经线和纬线1)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 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3) 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4) 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

3、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3. 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标注原因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起始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南北各分作9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表示符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4.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 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 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 高、中、低纬的

4、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6.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经纬网可以准确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B. 地图1. 地图: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常用的地图有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等。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 比例尺a) 概念: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b) 公式: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c) 表现方式 线段式:如 数字式:如1:100000或 11000000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d) 比例尺的大小:大比例尺

5、地图(大于或等于1:100000)表示的范围小,描述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小于或等于1:1000000)则反之注意:比例尺大小与实地范围的关系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2) 地图方向的表示方法a)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 有指向标的地图:一般用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c) 一般地图: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如图所示3) 图例和注记a) 图例:地图

6、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常见图例见下图b) 注记: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A. 岩石的类型1. 岩石的识别1) 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岩石2) 岩石的外观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排列结构,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里面是否有沙粒、砾石、气孔、矿物晶体颗粒或化石等。此外,颜色、色泽、坚硬的程度等差异也常用于识别岩石2. 岩石的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类型形成过程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有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花岗岩、

7、玄武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的岩石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岩石受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状结构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B.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1. 花岗岩(岩浆岩):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块状,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2. 玄武岩(岩浆岩):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气孔构造3. 砂岩(沉积岩):以白色、灰色、淡红色为主,有层状结构,可见微小砂粒,可能有化石4. 石灰岩(沉积岩):以白色、灰色为主,没有矿物晶体颗粒,可能有化石5. 大理岩(变质岩):由矿物晶体颗粒和片状结构

8、C. 岩石的应用1. 岩石是优质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等2. 岩石是很好的工艺品材料,如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等3. 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各种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为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第4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A. 地壳变动的证明1. 地壳变动: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有的剧烈,有的缓慢,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2. 地壳变动的痕迹: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B. 火山1. 火山与火山喷发1) 火山:,地壳内部喷出的高温物质堆积而成的高

9、地,称为火山2) 火山喷发: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的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2. 火山的组成: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3. 火山喷发物:主要有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和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喷发物4. 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5. 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C. 地震1.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2. 地震构造3. 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喜马拉雅山一带D. 地震的预

10、防和预报1. 地震的逃生方法1) 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2) 底楼: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3) 高楼:来不及逃离时,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4) 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2. 地震的预报1) 地震的前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2) 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3) 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第5节 泥石流A.

11、泥石流的形成1. 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1) 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2) 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3) 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3. 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1) 人类活动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层结构,或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2) 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植被的减少可以加剧泥石流的发生与危害3) 引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坡地失去植被保护,加重水土流失;矿渣、弃土的堆放;修建公路、

12、铁路、水渠及其他建筑活动4. 泥石流的多发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日本。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B. 泥石流的危害1. 泥石流的特点:泥石流的暴发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2. 泥石流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C.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 泥石流发生前的征兆: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2. 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措

13、施:设法从房屋里跑开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3.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 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2) 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3) 植树造林4) 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5) 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A.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1. 大陆漂移学说1) “大陆漂移学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2) 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3) 证据:大西洋两岸大

14、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等2. 海底扩张说1) “海底扩张说”是19601962年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2) 内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B. 板块构造学说1. 内容: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2.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1) 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两大板块在不断张裂,地壳断裂下陷所致。2) 地中海将会消失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挤压3)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的不断升高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A. 地形的类型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平原低(200米以下)广阔平坦,起伏很小高原较高(500米以上)起伏不大,边缘陡峭,顶面平坦宽广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相对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