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28617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推动承办产业转移,增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法律系 级 经济学1班 1104010 董雪丹【摘要】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国内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承办产业转移是国内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足开放合伙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办能力,加快承办产业转移,推动国内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节国内产业构造,推动产业发展。【核心词】产业转移 产业构造调节 承办地区【正文】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

2、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体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构造调节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公司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应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体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既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节。国内的产业构造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

3、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节国内的产业构造,优化产业构造,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长国内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足运用劳动力资源,变化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增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伙,可以增进产业区域构造调节,可以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二承办产业转移 承办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积极做好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区位优势,充足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增进产业汇集,增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三影响承办产业的因素影响承办产业转移的因素有诸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

4、的有:1劳动力因素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 四承办产业转移与就业产业转移给承办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助于承办地区域产业构造的战略性调节,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办地区观念,增进承办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承办地应当积极承办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此类产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充足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大学生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发展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可觉得承办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积极承办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一方面有助于承办地区对于承办产业更好

5、的吸取和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带动承办地区产业构造的调节。在承办产业转移是,有目的地延伸产业链,使产业群附加值升级,更注重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和信息基本设施、体制条件等,这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都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最后,积极承办如金融、旅游、征询等服务业,使转移的产业多样化。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都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消耗量大,金融、旅游、征询行业并未完全进入转移的行业中,但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五.产业转移建议(一)指引思想进一步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节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伙为前提,以构造调节为主

6、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进产业集中布局,提高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办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保,节省集约运用资源,增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乡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伙,增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渐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足发挥市场配备资源的基本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

7、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引。从各地实际状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拟定产业承办发展重点,避免低水平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保,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增进资源节省集约运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伙,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三)措施1、因地制宜承办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本和劳动力、资源

8、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办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构造调节,哺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办、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足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公司,吸引内外资参与公司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合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老式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裁减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合适承办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容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3)农

9、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公司和产业资本,承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动农业构造调节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公司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公司。积极承办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本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构造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办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哺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查

10、、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公司,发展有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筹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都市及省会等中心都市,承办国际服务外包,哺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办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增进创新成果转化。(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

11、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乡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伙,鼓励公司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2、增进承办产业集中布局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增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办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本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公司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

12、,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2)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拟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增进工业化与城乡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动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反复建设,避免一哄而起。(3)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规定,合理调节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哺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增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改善承办产

13、业转移环境完善基本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办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1)完善承办地交通基本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本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送体系。增进物流基本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运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减少物流成。(2)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实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3)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避免越位和错位,不得采用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

14、商引资,清理多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增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动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加强资源节省与环保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办产业转移的重要根据,加强节省和环保,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办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裁减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朴复制。全面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办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原则,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办产业转移

15、中的环境监测。()推动资源节省集约运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避免在承办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有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原则,推广多层原则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运用,建立和履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解决回用率。鼓励公司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合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行有关项目建设,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办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3)加大污染防治和环保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解决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营,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运用。大力履行清洁生产,加大公司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

16、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5、完善承办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伙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办模式,摸索建立合伙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1)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有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公司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动国有公司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增进生产要素优化配备。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2)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伙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伙共建产业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