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283415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指南选择题、填空题内容太多,请参考余老师给的重点上半部分“从学习和应用的角度”那块,听说选择填空会比较难。有一道计算大题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名词解释1、表面水力负荷(q=Q/A)(P33):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面积的流量,又称沉淀池的溢流率,反映沉淀池效率的参数。2、浅池理论(P54倒数第7行有涉及,此处为PPT上的解释):池长为L,池中水平流速为V,H为池深,颗粒沉速为U0,在理想状态下,L/H=V/ U0 。若用水平隔板,将H分成3层,每层层深为H/3,在U0与V不变的条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将U0的颗粒去除。也即总容积可减少到原来的1/3。若池长不变,由于

2、池深为H/3,则水平流速可增加到3V,仍能将沉速为U0的颗粒除去,也即处理能力提高3倍。同时将沉淀池分成n层就可以把处理能力提高n倍。3、好氧生物处理(P81):是在水中存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即水中存在分子氧)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P84):污水中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两种解释其实差不多) 4、厌氧生物处理(P81):是在水中既无分子氧又无化合氧的条件下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P85):是在没有分子氧及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5、莫诺特方程(P94):()微生物

3、群体比增长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微生物群体的比增长速率;在限制增长的底物达到饱和浓度时的最大值;S限制增长的底物浓度;饱和常数,即=/2时的底物浓度。6、表观产率系数(P99、P142)(Yobs):扣除了内源呼吸(代谢)造成的微生物减少量后,被利用的单位底物量转换成微生物体量的系数。7、污泥沉降比(SV%)(P103):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用来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8、污泥体积指数(SVI)(P103):是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9、污泥负荷(活性污泥负荷

4、)(P140):基质的总投加量与微生物的总量的比例,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去除的污染物的量。10、污泥龄(P122):是指在处理系统(曝气池)中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11、同步硝化反硝化(SNdN)(P150):指在没有明显独立设置缺氧区的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内总氮被大量去除的过程。12、生物膜法(P190):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的方法。(PPT):生物膜法又称附着生长法(attached growt

5、h process),是与活性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并列的一类废水好氧生物处理(aerobic bio-treatment )技术;与活性污泥法一样,生物膜法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soluble and colloidal organics),同时对废水中的氨氮(ammonia)还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13、UASB(P280):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废水从厌氧污泥床底部流入,与颗粒污泥混合接触,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微小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气泡,在污泥层床上部,(由于沼气的搅动,)形成一个污泥浓度较小的悬浮污泥

6、层,通过三相分离器实现固液气分离。14、两相厌氧法(P283):把产酸和产甲烷两个阶段的反应分别在两个独立的反应器内进行,以创造各自最佳的环境条件,并将这两个反应器串联起来,形成两相厌氧发酵系统。15、污泥生物稳定(P381):在人工条件下加速微生物对污泥中有机物的分解,使之变成稳定的无机物或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过程。简答和论述1、沉淀4种类型(P27-28) (1)自由沉淀: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沉淀过程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粒径、密度不变,单独进行沉淀,如沉砂池的沉淀过程;(2)絮凝沉淀:当悬浮物浓度约为50-500mg/L时,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与颗粒之间可能发生碰撞产生絮凝作用,颗粒

7、粒径和质量增大沉淀速度加快,如二沉池上部的沉淀过程。(3)区域沉淀:悬浮物浓度高于5000mg/L,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不变,但整个颗粒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如二沉池下部的沉淀过程。(4)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颗粒间已挤集成团块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水在上层颗粒重力作用下被挤出,如污泥浓缩过程。2、除磷脱氮的机理(P86-87)(1)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微生物具有厌氧释磷及好氧(或缺氧)超量吸磷的特性,使好氧或缺氧段中混合液磷的浓度大量降低,最终通过排放大量富磷污泥而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2)生物脱氮是含氮化合

8、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N2而被去除的过程。在氨化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氮化合物可以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在好氧条件下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把氨态氮转变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缺氧的条件下,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同时,污水中一部分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以剩余活性污泥形式去处。【熟悉以上相关反应的原理,可以加深记忆】氨化反应: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反应。硝化反应: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NO2-)和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在缺氧条件下,NO2-和NO3-在反硝化菌的作用

9、下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应。同化反应: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当进水氨氮浓度较低时,同化作用可能成为脱氮的主要途径。3、简述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P103)回流污泥沉淀池废水曝气池出水空气剩余污泥(1)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2)曝气池作为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通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污水使活性污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曝气设备还起搅拌作用使混合液呈悬浮状态,这样,污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和微生物能充分进行传质和反应(3)随后混合液流入沉淀池,进

10、行固液分离,流出沉淀池的水就是净化水。沉淀池的污泥大部分回流至曝气池,使曝气池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4)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导致微生物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通常从沉淀池底泥中排除,即剩余污泥。以下有些工艺的过程可以按照流程图来作答,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理解了再作答。4、AB法的工艺过程和特点(P115-116)污水格筛沉砂吸附沉淀曝气沉淀出水回流污泥剩余污泥回流污泥剩余污泥A级B级工艺特点:(1)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共分为预处理段、A级、B级三段,在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等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2)A级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级有曝气池及二沉池组成。(3)A、B两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

11、每级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特的、适合本级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5、简述SBR 的工艺过程和特点(P109+P177)反应(曝气)沉淀出水进水闲置工艺过程:SBR 工艺的核心是反应池,污水在反应池中按流入、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五个工序进行处理。污水流入反应池中达到预定容积后,进行去除BOD、硝化、反硝化及除磷等操作过程。停止曝气和搅拌后充分沉淀,反应池起二沉池的作用,沉淀后上层清液经处理后排放。排水后进入闲置工序,使污泥处于饥饿状态,使其在下个周期的反应中,充分发挥活性。工艺特点:工艺系统组成简单:不设二沉池,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不设污泥回流设备;耐冲击负荷,在多数情况下,无需设置调节池;反应推

12、动力大,易于得到优于连续流系统的出水水质运行操作灵活,通过调节各阶段操作状态可达到脱氮除磷效果。活性污泥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经过不同运行环境条件,污泥沉降性能好,SVI值较低,有效防止丝状菌膨胀。该工艺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易于维护管理6、氧化沟的工艺过程和特点(P117) 工艺过程:经过预处理的废水进入氧化沟的沟槽,与槽内大量混合液混合稀释,在推流设备和曝气设备的作用下,氧化沟内的混合液呈推流式快速流动,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有机物得到降解去处,出水经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后排放,部分污泥回流到氧化沟。构造上的特点:池体狭长,总长可达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一般呈环形沟渠状,平面多为椭圆或圆形;池

13、深较浅,一般在25m左右;曝气装置多用表面机械曝气器,竖轴曝气器,如:低速曝气叶轮;横轴曝气器,如:曝气转刷、曝气转盘;进、出水装置简单。 工艺特点: 氧化沟内的流态呈循环混合态(介于完全混合和推流之间);沟内混合液呈推流式快速流动(0.40.5m/s);进水流量与沟内流量相比很小,完全混合;有机负荷很低,相当于延时曝气法,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对水温、水质、水量等的变动有适应性;污泥产率低,剩余污泥产量少;污泥龄长,可达1530d,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36倍 ;(世代时间很长的细菌如硝化细菌能在反应器内得以生存,从而使)氧化沟具有脱氮的功能7、除磷脱氮工艺及原理(重点掌握A2O及改良A

14、2O,会画流程图)(P119-120)(P147-) A2O工艺 书159工艺过程:(1)污水进入厌氧反应区,同时进入的还有从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聚磷菌在厌氧环境条件下释磷,部分含氮有机物进行氨化;(2)污水经过厌氧反应器以后进入缺氧反应器,硝态氮通过混合液内循环由好氧反应器传输过来,本反应器的首要功能是进行脱氮;(3)混合液从缺氧反应区进入好氧反应区,除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外,主要进行氨氮的硝化和磷的吸收,混合液中硝态氮回流至缺氧反应区,污泥中过量吸收的磷通过剩余污泥排除。工艺特点:该工艺流程简洁,污泥在厌氧、缺氧、好氧环境中交替进行,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污泥沉降性能好。该处理系统出水中磷浓度

15、基本可达到1mg/L以下,氨氮达到8mg/L以下。改良A2O(倒置A2O)书160工艺过程:(1)改良A2O采用较短时间的初沉池,使进水中的细小有机悬浮物固体有一部分进入生物反应器,以满足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碳源的需要,并使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能达到较高的浓度;(2)污水在缺氧池和厌氧池分段进水,进水量由氮磷的去除程度计算;进入缺氧池的污水、回流污泥和混合液(硝化液)经充分混合后一起进入缺氧区。污泥中的硝酸盐,残余的溶解氧,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进行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转化为N2,实现了系统的前置脱氮。(3)污泥经过缺氧反硝化以后进入厌氧区,避免了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对厌氧环境的不利影响(与A2 O相比,硝酸盐通过回流污泥进入厌氧区,异养菌会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消耗厌氧区中的易降解有机物,从而使聚磷菌可利用的有机物减少,影响了厌氧区磷释放的量,影响除磷效果)。在厌氧区,聚磷菌将污水中的碳源转化为聚羟基丁酸(PHB)等储能物质,积聚吸磷动力。(4)在好氧区,有机污染物进一步被降解,硝化菌将污水中存在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由于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浓度较高,从而促进了好氧反应器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同时聚磷菌利用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