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274839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一、“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步骤(一)文件准备与宣贯1。编制相关文件(1)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三原县道路运输行业防范和 遏制重特大事故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双重 预防机制工作方案。2. 进行学习宣贯(1)展开宣传,让全体职工深刻领会“双体系建设的重要意 义、目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双体系建设”在安全生 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2)结合公司内审员,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具备危险源 辨识和风险管控基本能力,为深入实施打下基础。(二)“双体系建设”组织实施1. 风险点排查与分级(1)确定风险点。各科室按照职责内生产组织、工作流

2、程、设 备设施、作业不同特点确定风险点。(2)确定风险级别。各科室要根据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 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确定风险点固有风险级别,将风险点 划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最危险,依次降低,并根据规定明 确管控措施。(3)风险点识别与分级,依据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则.2.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1)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 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提升检查安全漏洞和隐患的能力。 以“岗位、科室、单位、领导小组”为基础,严格执行“岗位自 查、科室排查、单位检查、领导小组督导四级安全生产检查和隐 患排查管理制度,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 要求和“三定

3、三不推”的原则做好层级管理和过程控制,强化监 督落实,切实解决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2)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实际,开展好隐患排查工作,主要针对 车辆的证件及相关安全设施、车场安全、履行岗位职责、设施设 备、财务安全及各项规定的落实情况等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问 题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必须落实整改方案、措施、 责任、资金、时限;属重大隐患在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 必须停止作业,待隐患整改、消除后恢复生产。(3)员工在工作中认真查找本岗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安 全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做好行隐患登记和消除工作,实现每日一检查、每月一汇总,将安全隐 患控

4、制在萌芽状态。3风险告知及时向员工进行交底并严格执行风险管控措施.在重点部位、 环节张贴风险告知牌,完成风险公示和标注,使进入该区域的 人员对该区域存在的风险清晰掌握。(三)总结完善1. 要认真总结体系建设阶段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双体系及 管理制度修订提供客观依据。根据隐患排查治理结果补充完善风 险点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梳理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辨识、评价中存在的 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分析,明确管控措施、管控责任,实现 生产活动各个环节与单位生产组织架构相适应,做到责任到位,对 各个风险点进行科学分级管控。(一)风险辨识分级小组在 “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5、的带领下,按全科负责组织、 协调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各部门 成员开展风险辨识、分级活动,确定风险管控工作开展方向。成 立由内审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组成 的风险辨识分级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有能力、资格组织各级员 工开展风险点的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并将职责分工要求 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二)风险辨识1、辨识对象以生产区域、作业岗位及作业步骤为划分依据,辨识各类经 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其它意外事件的 危险因素,辨识对象包括:(1)所有作业活动,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活动;(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单位的员工、外来的

6、参观访问 人员等)的活动;(3)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包括单位或外部(包括顾客、供方协议单位等)提供的设施,以及活动、材料或计划的变更;(4)其他与安全有关的活动。2、风险因素的辨识的要求(1)在进行风险因素辨识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 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2)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因素和人机工程因 素(生理、心理)。(3)应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3、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风险辨识 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1)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中的设计、施工、试运行、操作;(2)常规情况下车辆、设施的安全运行情况;(3)设施设备的维修、维

7、护不当或结构失效及报废、废弃、 拆除与处理;(4)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意识、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 为等;(5)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6)车辆本身特点或运营方式特点;(7)机动车在道路行驶可能遇到的人、路、车、气候等影响等;(8)运输运营过程中使用、运载或产生的易燃物、有毒气体等;(9)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等;(10)环境因素,如连续坡道、涉水路段等;(11)发生过和与该作业活动有关的事件和事故的经过。4、辨识风险根源和性质(1)风险辨识要考虑以下问题:存在什么风险(伤害源);谁(什 么)会受到伤害;伤害是怎样发生的。(2)风险辨识分级小组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

8、收集的资料,对 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辨识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风险,包括: 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风险扩 大的设计缺陷、工作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 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违章操 作,某些不安全行为; 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 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 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 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作业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3)在进行风险辨识时,充分考虑发生风险的根源及性质, 包括但不限于: 坠落、冲击与

9、撞击;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起火、爆炸; 暴露于化学性风险因素和物理性风险因素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设备的腐蚀、失效、老化; 有毒有害、易燃易炸物料、气体的泄露;(4)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违反法律、法规和其它要 求;火灾、爆炸;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设施、设备毁坏;工作 环境破坏;/单位形象受到损害。5、风险辨识的实施和记录风险因素辨识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为指导思想, 采用安全检查表、现场观察、查阅记录、工作风险分析(JHA )等 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各部门应组织、鼓励各级员工对运行过程中已经存在或可

10、能 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调查, 进行确认,制定削减措施,填 写本单位风险点排查清单,以此作为风险评价的基础,并定期 进行修订。(三)风险评价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风险复杂程 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针对被评价的具体作业条件, 由相关人员组成小组,依据过去的经验、有关知识经充分讨论, 确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和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的分值.用打分法评估安全风险的危险程度对 风险进行分级。在选择辨识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作业性质;工作过程或系 统的发展阶段;所分析的系统和风险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是否是法 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等.1、对照经验法:对

11、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 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经验和判断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 害性的方法(通常可采用调查表的形式).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 可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使危险、危害因 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2、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相关 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3、工作风险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辨识每一步骤 中的风险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风险。(1)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 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

12、相关的安全 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制定检 查表。(2)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 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方,记下差异。(3)分析差异(风险),提出改正措施建议。(四)风险分级1、风险矩阵(LS)法风险矩阵法(简称LS), R=LXS,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 险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 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 险大。表D.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等级标准1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

13、危害 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 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2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 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 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 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 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 生类似事故或事件。4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 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 事件。表D。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直接经 济损失停工企业形象1违反法

14、律、 法规和标准死亡100万元以上部分装置(2 套) 或设备重大国际影 响2潜在违反法 规和标准丧失 劳动 能力50万元以上2套装置 停工、或 设备停工行业内、省内影响3不符合上级 公司或行业 的安全方 针、制度、 规定等截肢、 骨折、 听力 丧失、 慢性 病1万元以 上1套装置 停工或设 备地区影响4不符合企业 的安全操作 程序、规定轻微 受伤、 间歇 不舒 服1万元以 下受影响不 大,几乎 不停工公司及周边范围表D。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风险 值风险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20-25A/1级极其 危险在米取措施降低危害前, 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 施进行评估立刻

15、15-16B/2级咼度 危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 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 检查、测量及评估立即或近期 整改912C/3 级显著 危险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 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48D/4轻度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有条件、有经级危险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费时治理表D.4风险矩阵表1巨大巨大巨大巨大重大重大重大巨大中等中等重大巨大可接 受中等重大巨大后等34321级4果2(五)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技术保证和服务。1、管理类措施: 补充、修订现有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编制重大风险应急方案; 定期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检验、检查。 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学习; 制定制度,检验培训、教育成果。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