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826614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方案与实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锂电池充电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班级 650705姓名 李波指导教师 杨大鹏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便携式设备已经逐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手机 ,MP3, 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便携式 dvd 等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伴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其用电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市 场上有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是一次性应用的电池,二次电池是可以 反复使用的电池。随着便携式设备的发展,无论从节约成本来说,还是从环境 保护的角度来说,二次电池都比一次电池更有优势,因此二次电池的市场需求 量也越来越大。锂离子电池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上市以来,它以能量密度高

2、,使用寿命长的 特点倍受重视。基于市场的要求,世界各大电池生产商为了在市场领域里取得 优势,无不致力于开发具有能量密度高,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安全性 高,循环寿命长,低成本的新型电池。对此,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具有上述各项 优点,是各厂商致力研究的目标。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基于安全、轻薄等特性, 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所以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是 21 世纪移动设备最佳的电源 解决方案。然而,锂离子电池已易受到过充电、深放电以及短路的损害。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电压必须严格限制。充电速率通常不超过1C,最低放电电压为2.73.0V,如再继续放电,则会损害电池。锂离子电池以恒流转恒压方式进行 充电。采用 1

3、C 充电速率充电至 4.1V 时,充电器应立即转入恒压充电,充电电 流逐渐减小;当电池充足电后,进入涓流充电过程。为避免过充电或过放电, 充电器必须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监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状态。二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工作内容:了解并掌握锂离子电池的各种充电方式 )1(1. 恒流充电 充电器的交流电源电压通常会波动,充电时需采用一个直流恒 流电源(充电器。当采用恒流充电时,可使电池具有较高的充电效率,可方便地根据充电时间来决定充电是否终止,也可改变电池的数目。恒流电源充电电路如图 2-1 所示。QI电池组交流输入图2-1恒流电源充电电路2. 恒压充电恒压充电电路如图2-3

4、所示。恒压充电是指每只单体电池均以某一恒定电压 进行充电。当对电池进行这一充电时,电池两端的电压决定了充电电流。这种 充电方式的充电初期电流较大,末期电流较小。充电电流会随着电压的波动而 变化,因此充电电流的最大值应设置在充电电压最高时,以免时电池过充电。另外,这种充电方式的充电末期电压在达到峰值后会下降。电池的充电电 流将变大,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随着电池温度升高,电压下降,将造成电池 的热失控,损害电池的性能。图2-3恒压充电电路3. 分阶段充电方式在分阶段充电方式中,在电池充电的初始阶段充电电流较大。当电池电压达到控制点时,电池转为以涓流方式充电。分阶段充电方式是电池最理想的充电方式,但

5、缺点是充电电路复杂和成本较高。另外,需增设控制点的电池电压的监测电路。分阶段充电方式的简单示意图如图2-6所示。图2-6 分阶段充电的简单示意图(2设计充电器的结构框图放电 电路充电器结构框图充电率选择稳压电源 (线性电源或 开关电源)电池数设定充电电池组3) 设计充电控制器的各个硬件模块1. 电源产生部分电子产品中,常见的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有正电压输出的lm78xx系列和 负电压输出的lm79xx系列。顾名思义,三端IC是指这种稳压用的集成电 路,只有三条引脚输出,分别是输入端、接地端和输出端。它的样子象是普 通的三极管, TO- 220 的标准封装,也有 lm9013 样子的 TO-92 封

6、装。用 lm7 8/lm79 系列三端稳压 IC 来组成稳压电源所需的外围元件极少,且有一定的 电压、电流输出,能够获得不同的电压和电流,电路内部还有过流、过热及 调整管的保护电路,使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价格便宜。该系列集成稳压 IC 型号中的 lm78 或 lm79 后面的数字代表该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如 lm7806 表示输出电压为正 6V, lm7909 表示输出电压为负 9V。Zofut+ 12VQ Cj Q CjHiVOUT典型的 LM7805 应用电路2. 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电路部分本次设计选择了 6N137光耦合器:6N137光耦合器是一款用于单通道的高速光耦合器,其

7、内部有一个850 nm波 长 AlGaAs LED 和一个集成检测器组成,其检测器由一个光敏二极管、高增 益线性运放及一个肖特基钳位的集电极开路的三极管组成。具有温度、电流 和电压补偿功能,高的输入输出隔离,LSTTL/TTL兼容,高速(典型为 10MBd, 5mA的极小输入电流。特性: 转换速率高达 10MBit/s。 摆率高达 10kV/us。 扇出系数为8。 逻辑电平输出。 集电极开路输出。工作参数:最大输入电流,低电平:250uA最大输入电流,高电平:15mA最大允许低 电平电压(输出高:0.8v最大允许高电平电压:Vcc最大电源电压、输出: 5.5V扇出(TTL负载:8个(最多工作温

8、度范围:-40 C to +85 C典型应用:高速数字开关,马达控制系统和A/D转换等6N137光耦合器的内部结构、管脚如图所示。匡ZVE6N137图3-1 6N137光耦合器6N137光耦合器的真值表6N137光耦合器的真值表输入使能输出HHLLHHHLHLLHHNCLLNCH3.充电电路的设计MAX1898 外接限流型充电电源和 P 沟道场效应管,可以对单节锂离子电池 进行安全有效的快充,其最大特点是在不使用电感的情况下仍能做到很低的功 效耗散,可以实现预充电,具有过压保护和温度保护功能,最长充电时间限制 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二次保护。 MAX1898 的典型充电电路如图 3-6 所示。MAX

9、1898的典型充电电路(4)给出最终设计电路板,进行调试(5)总结,撰写论文实验测试方法(1) 用软件对电路进行模拟。在制作电路板前,用pro tel对电路进行模拟仿真。( 2)软件调试。编写单片机程序并对单片机进行调试,使单片机控制可以达到预定目标。(3)综合调试。将电源模块,光隔模块,充电模块组合到一起,检测各个模块之间的配合,使电路能满足既定要求。预期目标及应用( 1) 提交一块可用的电路板;( 2 ) 提交一篇总结研究过程的毕业论文;三前期准备工作情况1调研:深入了解了锂电池充电器的设计资料和技术指标。2查找资料:查找了有关锂电池充电方法的论文,国内外先进充电产品的 技术资料,有关锂离

10、子电池的资料,光隔离和充电芯片的资料。3阅读文献:1K.Hirakawa, A.Measuring and Analyzing Method for Battery Conditions Using a New Field Data Collection system, evsl17, 20002 MAXIM :Cost-Saving Multichemistry Batter-Charger System, 2002刘美俊,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智能充电器设计J.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卷, 2004, 7:78-79.钟伟雄,基于AT89C51的智能充电器的设计J.信息技术,2009,5:

11、 31-33.4复习相关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 电磁兼容电力电子5. 设计原理框图和各硬件模块四. 核心器件及其经费预算核心器件器件型号价格主要性能指标单片机AT89C2051光耦6N137三端稳压器LM7805充电芯片MAX1898五、要求的实验条件及落实情况1实验室:2计算机:一台3测试设备:示波器,稳压电源六、课题的难点及解决方法锂离子电池易受到过充电、深放电以及短路的损害。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充 电电压必须严格限制。为提高充电控制电路对锂离子电池充电电压的精确度, 采用了内部光耦电路,减小了电路内部干扰。另外,采用 MAX1898 配合外部 PNP或PMOS晶体管,提高了

12、电压调节精度。七、可能的创新点目前,市场上的充电设备已经具备了体积小、重量轻;自动、快速充电、 限流保护、电流短路与反充保护线路设计,但是无法识别充电时的状态。本设 计可以直接显示出充电状态为恒压充电还是恒流充电。另外,当电池充满以后 的自动断电保护功能,可以有效防止电池的过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八、时间安排2018.12-2018.1 收集资料,熟悉锂电池充电方法的原理和特点,熟悉原有电池 充电电路;3.7 3.21 (1-2 周设计模拟调理电路的整体框图,查阅各部分设计的不同方 案;3.224.43-4 周)分析,仿真计算,确定最终实现方案;4.5 一42557周)绘制原理图及制作PCB板;4.265.23811 周)电路焊接调试,改进及测试;5.24一6.1812一15周)撰写论文,准备答辩。九、主要参考资料1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第五版2 刘树棠 数字信号处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3 何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