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823925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政治 2.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案 苏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学习要求】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重点提要】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含义: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表现:民族文化是 的重要标志,从 和 中,人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A、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 、 和 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 的集中展示,也是 的集中表达。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2、而且对于 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 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1)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2)世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 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3.尊重文化

3、多样性的意义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 ,又要 , ,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的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 原则。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_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 、 、 、 和 ,以及与彼此相关的所有 ,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有 、 、 等方式和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随着经济

4、和社会的发展,传媒大体经历了 、 、 、 和 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 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 、 、 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6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 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2) 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3)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求:我们既要热情地欢

5、迎 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 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易错易混】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九寨沟为世界自然遗产,黄山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庐山为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和古琴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4、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5、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6、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7、处理

6、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8、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9、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10、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11、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文化传播方式。典题再现【例】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创新 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7、A B C D解析本题同样运用排误法。此题主要考查对文化交流的理解。选肢明显错误,因为林林总总的文化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并不都值得我们弘扬,故排除含有选肢的A、B、D项。答案 C【建构知识体系】【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孔子学院50多所,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加上各国家的2500余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是 A商业贸易 B人口迁徙 C教育活动 D大众传媒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

8、求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某些观念、思想、思维也不知不觉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主要说明 A、我国加快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步伐 B、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C、经济活动必然推动文化的进步 D、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4、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A、文化具有多样性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5、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

9、要 B、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6、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产生以下影响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 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 损害两国的根本利益A B C D7、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物种”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种正在逐渐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和挑战。这表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 A、限制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B、发挥大众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C、拒绝一切外来文化 D、尊重本民

10、族的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8、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一部分库区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他们同时带去了当地人爱吃的火锅和一些风俗习惯。这说明A人口迁徙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商贸活动带来文化的发展 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9、平易近人而又富有学术气息的讲座,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再加上网络不胜枚举的帖子,使国学引起广泛关注。这说明大众传媒 A、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B、是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C、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手段10、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

11、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11、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1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A. B. C. D. 13、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 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人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