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235533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2、浸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络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表达。教学过程: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二、自学新课:自学书本P19。并考虑以下问题:1、什么叫倒数?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三、讨论辨析:1、什么叫倒数?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1)两个数。(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4、

2、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四、考虑:0.2的倒数是多少?五、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六、作业:练习五38。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在详细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经历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

3、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绘。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绘。让学生先说说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局部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假如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二、新知探究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1假如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学生对照

4、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2学生练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答复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假如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拟2,3与3,2的不同。在比拟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理解。3、练习:1老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

5、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当堂测评老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做到兵强兵、兵练兵。四、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让学生说出,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

6、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历,增强空间观念。教学资: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提醒课题:“长方体的认识”。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

7、体图形电脑显示假设干立体实物。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3、举例。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二、引导探究1、出例如1: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答复上面的问题。2抽象图形。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标准。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

8、际是什么形?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2、认识长方体各局部的名称。1老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局部,加深印象。3、长方体的特征。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1面的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拟哪一种方法好?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

9、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一样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一样这个特点2棱的特点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假如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3顶点的个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

10、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一样;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4、学习长、宽、高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程度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展研究?想用哪些方法来研究?2学生交流后,让他

11、们小小组去探究。(3)全班交流。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1观察比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一样点?有哪些不同点?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三、稳固练习1、练习一第1题。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答复各问题,并说说_出来的。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

12、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4、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5、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出示: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五、课外延伸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教学后记: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内

13、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历,增强空间观念。教学资: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考虑题中所需的假设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二、自主探究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展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2

14、、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考虑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4、“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根底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第2题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

15、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三、稳固练习1、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根底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展操作验证。2、先让学生独立考虑并进展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四、考虑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考虑: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五、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三课时: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教学内容:课本第63-64的内容,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