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23408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采用比照逐层论证的办法。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无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

2、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缺乏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

3、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那么、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3、提名思考答复: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

4、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

5、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构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三、小结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慨,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比拟阅读?过秦论;学习苏辙?六国论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二、比拟?过秦论1、都是史论文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避免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论证办法:都运用比照论证办法。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不同:?过词采富丽,?六浅显易懂。三、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