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822297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辨证之表里辩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上所说的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把体表肌肤经络划分为表,而相 对应的脏腑筋骨划为里。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的理解。这 是广义之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夕卜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 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夕卜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 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因此,治疗表病必须及时有效彻底,才会不至于 让病情进一步内传于里,加重病情。只有明白了疾病的这一转化规律,我们才能 在病情未转化之前阻止他进一步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中医治疗大法。 另一方面,如果治疗里病,我们也要告诉病人,里病的治疗要有一个由里到外, 由重转轻的过程,不可

2、能一下就彻底恢复必须进过一段时间的机体调理恢复期。表证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 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表里辨证,在外感病 辨证中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预测疾病变 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 的治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六经病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证辨证,都可理 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特点。以 恶或恶风

3、、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 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 宣发所致。虽临床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 治愈。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由于六淫邪气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去 温养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见恶寒。邪气郁滞经络,使气血流 行不畅,致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 受邪气,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喉痒痛

4、诸证常常并见。邪气 在表,未伤及里,故舌苔可无变化,仍以薄白为主。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 外,故脉浮。证候类型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感受的邪气类别各异,轻重之别,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 也很复杂,临床常见的表证有以下几种。表寒证:以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其特点是:恶寒重、微发热,无 汗、头身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伤风表证: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其特点是:恶风、微发热, 汗出,脉浮缓治疗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变化。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感受湿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证,在温 病学中属卫分证。其特点是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或尖边稍红, 苔

5、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数,临床治疗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为 基础方化裁。里证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里证 与表证相对而言,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 来源:网络转载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 伤疾病之中。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 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 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 血津精逆乱而致病。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

6、般病变在腑、 在上、在气者,属阳证者较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属阴证者,则较深重。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一般很难说那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 表症状,但其基本特点是无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 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按八纲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 证。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病情较重,故治法较多,一般不如表证之 较为简单而易于取效。如何辨别表证和里证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一般说来,夕卜感病中,发热恶寒同 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

7、显;里证以内脏证候 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 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 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它多种脉象。此外,辨表里证尚应 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疾病发展过程 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 里邪出表等。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 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 本有内伤,又加外感,

8、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 热、虚实互见。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 虚实辨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 表证入里,表证入里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然后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 转化为里证,其病机谓外邪入里。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 向里而成里热证。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 病势发展的反映。某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里邪出 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 利。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

9、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 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夕卜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 入营血,随斑疹、白广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减轻。又如肝胆湿热随黄疸的 出现而胁胀胁痛、发热呕恶等症减轻;病位深的痈疽,向夕卜溃破而脓出毒泄等, 般都可认为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掌握 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 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艾蓬轩带您看下辩证要点。表里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一)表里的寒热虚实表寒:如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腰痛,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等。表热:如发热头痛,微恶

10、风,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 数等。表虚:如汗出恶风,自汗或汗出不止,舌质淡,脉弱无力或浮缓等。表实: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有力或浮紧等。里寒:恶寒喜热,肢冷,不渴,恶心呕吐,腹痛便澹,舌苔白滑,脉沉而迟。里热:蒸蒸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冷,烦躁,尿赤,舌赤苔黄,脉洪 数有力。里虚:气短懒言,食减倦怠,四肢冷,心慌,头昏,小便失禁,脱肛,泄泻, 遗精,舌胖嫩,苔白,脉沉弱。里实:发热便秘,腹胀满或痛而拒按,心烦,矢气频转,甚或谵语发狂,舌 苔黄厚而燥,脉沉实等。(二)表里同病表里俱热:如外有发热重恶寒轻,舌质红,脉数的表热证,内有挟热下利或 热结旁流之里热证,即为表里俱

11、热。表里俱寒:如太阳病表寒未解,证见恶寒重发热轻,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而里寒复作,证见腹痛下利或五更泄泻之里寒证,是为表里俱寒证。表里俱实:表邪未除如发热恶寒无汗,而内有积热或积水或停痰或宿食之类, 即为表里俱实。表里俱虚:如阴阳两虚或气血两亏的证候。表热里寒:如患者素有中寒或内伤生冷,而复感表热;或是外现风热之证, 复见下利、便溏之里寒证。表寒里热:如见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或见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有汗咳喘,咽痛等证。表实里虚:如发热恶寒,身疼痛,腹满时痛,按之痈止,或下利而痞等证; 或平素气虚之人复患外感;或是平素阴虚之人而感受风温。凡此均属表实里虚之 证。表虚里实:如平素阳虚多汗之人,又患有宿食、停痰、积饮I或是患有胸满 腹胀大便秘结等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