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212692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总10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心整理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党寨中学唐小石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2教材内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着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能力目标: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2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教学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四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

3、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分析)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4、。“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整体感读。1试读。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参差cenci寂寥jlio摇缀yozhu隶l篁竹hunzh清冽qnli为坻wid为屿wiy为嵁wikn佁然yrn俶尔chr翕忽xh差互cjhu悄怆qiochun幽邃yusu2悟情。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

5、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3范读。放录音4仿读。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四整体感知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以其境过清

6、(介词,表原因)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

7、些是比喻,哪些不是。闻水声,如鸣佩环。()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天涯若比邻。()五小结六作业1读,背课文。2翻译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二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三探究质疑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

8、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

9、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6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

10、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四小结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

11、。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五作业背诵全文。第三课时一赏读课文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

12、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文中的“动”与“静”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4文中的“对比”

13、和“烘托”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5文中的“景”与“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

14、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二、讨论明确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

15、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