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影视批评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19959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影视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影视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影视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影视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影视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版)影视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影视批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想通过分析人的精神活动,找到隐藏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原因。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人格系统理论、潜意识论和梦的解析,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名词解释)2、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与潜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好象冰山,只有很少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本我,总是处在无意识领域,本我包藏着力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简答)3、人格系统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完全隐没在无意识之中,它主

2、要由性的冲动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寻求欢乐、躲避痛苦是本我最重要的功能。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自我的功能是控制和指导本我与超越、拐进人格的协调发展。自我是有逻辑、有理性的,并具有组织、批判和综合的能力。遵循“唯实原则”。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超我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它是完美的而非快乐或实际的,它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4、梦的解析与意义:梦的意义是愿望的实现(欲望的达成)是一种意愿的满足。梦的工作通过四种机制得以完成:浓缩、一致、具象化、二次加工。梦的工作将身体刺激、白日经历和残余和

3、梦思维转换为一系列的形象,即完成一次具象化的过程。在这一具象化的过程中,梦思维中的童年记忆、尤其是创伤情境经过浓缩或一致化的“处理”,使之连贯地呈现在梦境中的“故事场景”里。二次加工指梦的工作对梦境进行修饰。这一修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避开超我的审查机制和超我的禁令。它去掉梦境中的“毛边”因为使梦得以出现的生理机制正是为了保证睡眠,如果梦中的场景“冒犯”或刺激了超我的审查机制,我们便会从梦中惊醒。二次加工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则是使梦中的“情节”相对的统一流畅,具有某种可理解性与逻辑性,而不是纯粹地混乱与浑沌。(填空)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身体刺激、白日残余和梦思维。(名词解释)梦思维:指的是在梦中以

4、“化妆”的形态出现的童年记忆、创伤场景和愿望。身体刺激,白日经历的残余和梦思维,通过梦的工作转换成梦境。而梦的工作效应称为变形。即将梦思维变形为形象、形象序列,使梦成为某种皮形象呈现的叙事。通过梦的工作所完成 的变形,构成梦思维的素材已难于辨认出其原型。镜像阶段理论:在拉康的众多理论中,对电影精神分析学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分析对于理解电影的现实具有本质性的意义,为个体与对世界的想象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1、 何为“镜像阶段”?前镜像阶段(0-6个月)镜像阶段(6-18个月)根据拉康的说法,婴儿入世时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此时无物无我,混沌一团。拉康把

5、婴儿生命的头六个月称为“前镜像阶段”,这一时期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婴儿成长期的第六至十八个月为“镜像阶段”,这期间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它认出了自己,发现自己的肢体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拉康声称,必须把幼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行为与条件反射和非意识或非控制的行为区别开,因为前者乃是一种智力的认知行为。2、银幕与镜(镜像理论在电影界的影响)将电影银幕与镜子和类比改变了传统电影理论中银幕的概念。经典电影理论把全部电影批评与理论的历史看成是形式主义立场和写实主义立场的历史。在经典电影理论中,爱森斯坦和形式主义者认为,银幕是旨在建立含义和效果的“画框”,而

6、巴赞和现实主义者认为,银幕上的空间暗示了银幕外的空间,是世界的“窗户”。“窗户”和“画框”的隐喻,虽然看上去是对立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假定:银幕完全独立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也就是说,经典电影理论把产生影像的机制(放映机、银幕、黑暗的房间、明亮的光源)和消费影像的机制(观影者及其眼睛、心灵和躯体)当做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做分析。麦茨在以往电影的“画框论”和“窗户论”理论之上,引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提出了电影的“镜像论”,对电影放映机制和观众的观影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电影的魅力正在于影院的魅力,电影放映机制和观看机制营造的效果最大程度地再现了镜像阶段。观众进入影院,便意味着接受影院的这一制造想

7、象的神秘空间,放弃自己的行动能力,将全部行为简约为视觉观看,于是,观众返归镜像阶段,目光成为人们联系银幕世界的唯一途径,银幕成为自我映射和窥视他人之镜。因此,电影精神分析学认为,电影观众对视觉快感的迷恋,涉及两种重要的深层心理,即:认同(自恋)与窥视(观淫)。(1)认同(自恋):人类是某种恋镜动物。 a. 认同的第一个层面:影院中的观众首先认同他自己一个观看者的角色。观众的主体身份,使得观众获得极大的主宰的幻觉与掌控的快感,重现了镜像阶段的指认方式与想象性满足。因此,观影的首要快感在于,银幕充当自我之镜,随时满足观众自恋的观看。b. 认同的第二个层面:认同影像本身。这是更接近观众自觉感知的经验

8、层面的认同,即置身影院中,我们的观影经验,是混淆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他人的体验,观众的自我想象是以投射在银幕上的奇特人生与理想人物之上。观众这一全知全能的主体,如同在梦中,他也是一个同时置身多处的主体。观众在影片中认同英雄,也认同蒙难者;认同好人,也认同恶棍;认同女人,也认同男人。(2)窥视(观淫)弗洛伊德把人的窥视欲望当做性本能的一种表现,比如儿童对他人生殖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好奇,就是这种窥视欲望的原初表现。窥视作为人的性本能之一,是以暗中观看他人来取得色情的快感和欲望的满足。在一意义上,影院机制当中的窥视元素很容易被指认:观众坐在黑暗的环境中,且因互不相识而产生窥视的安全感,放映机投射出的单一

9、光源,银幕一个长方形的时亮的二维平面上上演他人的故事,观众长久、静默地凝视。 麦茨引入拉康理论,对电影、影院中的窥视机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影院中的情境提供了一种双重缺席的前提,因此能内在地结构着和召唤着一种窥视的出现。第一重的缺席与在场发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即银幕中上演的各种故事只是电影摄放机所制造的光学、声学幻影,而影院中除了观众静默观看着银幕,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重缺席与在场发生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经典电影的制造银幕幻觉的前提之一,是成功地隐藏起摄影机/报摄行为的存在。其成规之一,是将先在地决定观众观看方式的摄影机的位置、角度转化为或者隐藏在人物视点之中;其二,禁止演员将目光投

10、向摄影机的镜头所在,因为那无疑会造成演员与未来观众的对视,从而破坏银幕幻觉世界的自足与封闭。银幕上的故事与奇观通过眼睛唤起凝视,观众由此成功摆脱现实与象征界的束缚,进入想象王国。窥视欲望是人们观赏电影重要的无意识动机,而电影也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一、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女性主义:主要被理解为以女性体验为起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政治 运动。分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男女地位的平等,认为女性的地位标志着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些流派虽然都致力于男女地位的平等,然而其各自的起源、性质及具体主张都不尽相同。

1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西蒙.波伏娃(法) 第二性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a.对精神分析的一种政治性运用b.解构快感作为一激进和武器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论原则:(1)“提出女性问题”。指出社会习惯中社会性别的意义以及追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2)持续地反思。(3)提高觉悟。其目的是扩大视野。考察那些引起女性提高觉悟的条件。(4)拒斥主客二分法。关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区分问题,允许被研究者“反问”研究者,使访谈处于平等的互动之中。(5)“社会性别计划”。(6)强调授权和转型。强调女性研究是为了女性而研究,不是关于女性的研究。应通过理论研究、赋权于女性,改变歧视女性的社会

12、机制。一、案例:香草天空与梦的套层结构这部影片是关于电影的电影,即元电影。因为这部影片颇为复杂的叙事结构围绕着一个大梦:即影片中的“生命延续公司”所生产并推销的重要产生“明晰之梦”。这一“明晰之梦”的理想状态,类似于主流商业电影:剔除一切苦难,剪去人生的不屑辛酸,只有美好、纯净与愿望的实现。然而,我们同样在影片中看到,这理应美好的“明晰之梦”却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噩梦,根据影片中给出的解释,这是出自潜意识的巨大干扰力量;于是,它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主流电影制造白日梦、幻想和观影快感的返身质询。影片在尾声中,主人公大卫选择从梦中醒来,不仅是为了从噩梦中醒来,而且也是从美梦和幻觉中醒来,面对苦乐参

13、半的人生。梦的套层:1、生命延续公司的定制美梦:大卫在冰冻过程中的一个梦。2、第一次呼唤“睁眼吧”(闹钟)醒来(噩梦):进入阒无人迹的纽约,进入一种现代人内心深藏的恐怖之中:一个突然空荡、完全丧失了人迹和任何生命迹象的现代都市场景。3、第二次呼唤“睁眼吧”:带离大卫走出“第一个噩梦(现代都市恐惧症),醒来金发美女茱莉的身边,开始一天的生活,也进入与大卫自身厄运的第二个噩梦之中,被殉情不死而毁容残疾。4、第三次呼唤“睁眼吧”:真爱索菲娅归来。但仍是梦,与索菲娅的緾绵中,却出现了茱莉的幻觉,最后把索菲娅当成茱莉杀了。5、第四次呼唤“睁眼吧”:电影结束,150年后的大卫和作为观众的我们都要睁眼对于喜

14、忧参半的现实人生。 什么是快乐人生?你最想要什么?是美梦,是爱情,是财富,是美貌,还是现实经历的人生。定制美梦,因为潜意识的巨大能量,三度变成了噩梦。影片中,大卫选择了现实的世界,尽管时过境迁,财富不在,物是人非,但现实就是现实,美梦不能代替现实。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人生?影片开始不久发生一场车祸,一辆大卡车险些撞到了大卫开的车,大卫最好的朋友布莱恩说,如果你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也挺精彩。大卫回答,还不够精彩。表明两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布莱恩的人生价值就是成为像大卫一样的成功人士,而大卫自己觉得生活中缺少爱,有了真爱他的生命才精彩。二、案例:情书 导演: 岩井俊二 编剧: 岩井俊二影片情书是

15、一个关于爱、记忆与离丧的优美故事。其情节:年轻的姑娘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他们即将举行婚礼的前夕死于登山意外事故。两年过去了,博子仍沉湎在哀痛之中无法释怀。一次,当她翻到树的初中纪念册时,忽发奇想,抄下了他中学时代的地址,并往那个据说已在开发改建中不复存在的地址寄去了一封信。出乎意料地,博子收到了回信。寄出回信的是一个与博子相貌相似而与自己未婚夫同名同姓而曾同学三年的姑娘。于是,两个年轻姑娘开始通信,共同回忆那个死去的青年。对树(男)初中时代的回忆意外地让树(女)发现,自己竟是他初恋情人,而博子也发现了树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原因,并试图接受新的爱情。1、死亡、再生与记忆: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始终

16、可以视为一个拉康意义上的自我寓言,其中讲述着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讲述着一个人绝望地试图获取或到达自己镜中的理想自我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个情节段落与影像构成,始终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前提。如情书入片序幕,博子独自一个在寂无人迹的雪原之中,近景镜头中,雪花片片飘落在少女的脸上。博子睁开眼睛,仰望天空,尔后缓缓地默然离去。 藤井树去世2周年的祭奠式,纷扬的大雪中,亲朋们相当敷衍地等待着仪式的结束。只有博子仍双手合十,独自站立在墓碑前。这是一个关于死亡、再生与记忆主题的讨论。 博子拒绝遗忘,也无法遗忘。这无疑是一份不能忘记的忠贞爱情,但在精神分析的视野里,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人们坠入情网,感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