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818767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大众传播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术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A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第一,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咋它们是

2、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第二,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B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第一,四种传播形式处于大系统的内部,并在社会大系统中各占据着自己的位置;第二,人际传播系统位于各种传播系统的中心位置,属于个体范畴;第三,各种传播系统既有依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系统的顺序在传播的范围、规模、呈现由小到大的趋势的一面,又有

3、相互交叉的一面。(实践表明: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其中内向传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其的中介功能和基础性作用)2)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3) 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4) “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B这个

4、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3,现状1) 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2) 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第二章传受者心里的实质1,研究传受者心理

5、实质的意义1)传受者心理的实质: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管能动的反映。2)研究传受者心里实质的意义A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一条思路,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B对传者很重C对受者亦很重要:受者的心理、生理素质对他们认知、欣赏媒介内容直接相关。反对“为媒体是从”。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1) 脑是人的体内传播的中枢2) 脑是传受者主体与客体相联系的中介A脑的中介作用模式(P30)第一,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传者和受者,他们的活动均已脑为中介,脑的活动联系着主体和客体;第二,传者以接受物质环境为主;受者以接受媒介环境为主;第三,当传者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为加注意时,相关的心

6、理活动被阻断;反之,则活跃;第四,受者(同传者)第五,受者的心理和行为的集合变形成了或正或负的社会效果B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受者通过脑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理解,并内化为受者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无数个个体行为积累成群体行为,这种行为的量达到足够时,就会显示出某种社会效果。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1) 物质状态的世界是传受者心理的终极源泉A理论上对客观世界的划分第一,波普尔三分法:物质状态的世界、精神心理世界、由人的精神产物构成的世界;第二,两分法: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B媒介世界时人们直接接触的世界传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自媒介世界,传受者有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媒介

7、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里。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源泉,但从终极意义上来看,传受者心理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摹写和拷贝。2)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A媒介世界的三要素: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B媒介的发展与对信息时代的感受C媒介符号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第一,报刊文字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第二,广播声音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三,电视图像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四,多媒体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五,手机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手机依赖症)D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里的影响第一,媒介信息对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涉及面相当广;第二,媒介信息量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巨大的压力(信息超载、情感负重)3)媒

8、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A学校教育与热门的基本社会化B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继续社会化C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与人的反向社会化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1)传受者心理的观念性:即是说主题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的反映。2)传受者心理的主观性反映:A主观性是指人们岁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B原因:第一,生理原因:主要就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而言。第二,心理原因: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情绪状态第三,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低对电视文化,高对报刊文化);社会地位(接受型:孤独者、体力劳动者、老人和12岁以前的小孩;批评型:中产阶级;

9、调节型:白领);文化背景(民族特点)3) 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A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传受者的实践活动,传者通过采访、写作、制作等活动,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物化为媒介信息。而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焦点访谈沉重的棉花为例)B大众媒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活动时积极能动的互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整个国家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1,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带有强烈的认知倾向,其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

10、架,把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了行为的操作过程,又重视行为过得过程的内部活动,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发展。首先,该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建立了为应付环境而习得的行为模式;其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再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另外,该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2,媒介环境与受众行为1) 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A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作为影响受众的环境因素,在现在社会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传播行为定义的无所不在、无法避免和难以抗拒的信息来源;第二,由于大众媒介延伸了人的器官,扩大了人们的眼界,是人们

11、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获取广泛的大量的且又极为丰富多彩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加速受者的社会学习进程。B受众使用媒体时间多于人际交往C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影响。2) 受者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获得新行为的内因,是社会学习之必要条件)A受者行为是其个体与媒介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P、E、B)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第二,受众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互相决定的;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亦复如此。B学习的延迟性和受众的自我调节第一,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观察学习后所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需

12、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与人际环境中不同,媒介环境中由于媒介信息的虚拟性,影响者和学习者的非地域性,使受众不容易产生直接面对面的压力和尴尬,受众习得行为的延迟表现不易遭受谴责,有利于消化理解,有利于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获得新行为。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自制能力较差的儿童和“超我”力较弱的成年人身上更加明显。)C激发受者自我调节性强化,让受者教育自己即受众根据媒介所提供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积极行为进行自我肯定,对消极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和惩罚。2,榜样和受众行为1) 观察学习A观察学习的内涵和意义第一,内涵:其是与直接学习相对应得,他们属于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其是指“通

13、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递学习榜样。第二,意义:加速人们学习进程和人的社会化进程。B大众媒介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首先,媒介信息无所不包,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述是媒介内容的通常主体其次,媒介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利于广大受者在短期内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再者,媒介信息的可重复性和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榜样的感染力。2) 榜样的力量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有正负之分。A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B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其一,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行为的基本精神,并将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其

14、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3) 媒介对榜样的选择A选择的原则第一,应有时代性;第二,应有广泛性;第三,应有教育性。B选择的规律受者的观察学学习是一个榜样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由四部分组成:注意的过程?保持的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关键)?动机过程3,强化与受众行为1) 强化的种类与功能A内涵: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目的。B分类:第一,按目的分,正强化的目的是为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而负强化是为制止榜样的行为;第二,按强化是否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身上,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又叫代替性强化)。社会学习理论中尤其以代替性强化

15、为主,它与学习的延迟性构成了观察学习的两个特点。C代替性强化的作用:受者通过媒介提供的榜样,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所获得的强化属于间接性强化。第一,代替性强化对人的社会化合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凭借观察学习,借助示范性作用建立新行为;第二,它还可以增加人们进行观察学习的强度和频度。第三,受者从媒体榜样上获得的代替性强化除了有以上作用外,还因媒体接受者的广泛性,造成同意代替性强化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的人起到类似效应,这种效应会变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激发广大群众学习榜样的热情。2) 强化的运用A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齐抓是指媒体宣传应抓住典型扬善抑恶,弘扬主旋律。B负强化要把握好度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1,潜意识与大众传播1) 潜意识A概念:潜意识亦称个体潜意识(个体无意识)。其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潜意识是冲动、情欲和渴望不可及的记忆表象的储存库,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冰山下巨大的山体)B我们对潜意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