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18328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精品文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溯源出行送别赋诗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民俗,诗经时代已有记 载,邶风?燕燕被王士稹称赞为“万古送别之祖”,历经秦 汉魏晋南北朝的承继发展,至唐代随着诗歌体裁的完备成熟而达 到高潮。送别诗作为唐诗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尤其发达,梳理其 文化源流,可以发现唐代送别诗与古代的祖道仪式、饯行活动、 饯送祝词赋诗以及诗体成为话语表达方式的普及等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一、祖道仪式之神性灵光出行前祭祀路神,即祖道,是先秦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文化风 俗。关于“祖道”的解释,五经要义日:“将行者有祖道, 一日祀行。言祭祀道路之神,以祈也。”可知祖道即道祭,是出 行者为使路途顺利而祭祀道神以祈求平安的一项活动。礼

2、记? 祭法所记载的关于天子“七祀”和诸侯“五祀”中都言有“国 行”,大夫“三祀”和士“二祀”中都言有“行”。郑玄注曰: “行,主道路行作。”孔颖达疏日:“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 之西。”祖道之仪式或曰“祖”、“道”,或曰“较”、“犯较”、 “较祭”,春秋时代就已经普遍流行,诗经、左传、周 礼中都有相关内容。诗经中可以肯定的送别诗有国风中的邶风?燕燕、 秦风?渭阳,大雅中的崧高、?A民、韩奕,周颂中的有客等,它们共同显示了早期送别诗的特点,即突出了送别时的祖道仪式。诗经?大雅?A民:“仲山甫 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 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郑玄笺云:“祖者,将行

3、犯较之祭也。” 孔颖达疏曰:“以行者既祖,乃即于路,故云将行犯较而祭 也。”朱熹诗集传卷十八云:“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 齐,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出祖”,陈奂诗毛氏传疏云: “祭道神。”祖道即犯较之祭,犯较祭祀道神之后,方能上路。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 百壶。”郑玄注:“祖将去而犯较也。既觐而返国,必祖者,尊 其所往,去则如始行焉。祖于国外,毕乃出宿,示行不留于是也。 显父,周之卿士也。饯送之,故有酒。”孔颖达疏曰:“此言韩 侯既受赐而将归,在道饯送之事也。言韩侯出京师之门,为祖道 之祭。为祖若讫,将欲出宿于屠地。于祖之时,王使卿士之显父 以酒饯送之。”朱熹

4、诗集传卷十八云:“韩侯初立来朝,始 受王命而归。诗人作此以送之。”在祖道之祭的过程中要犯鞍, 祭祀完毕,宿于屠地。同时有以酒饯送的活动。诗经?大雅? 生民有“取萧祭脂,取羝以鞍”句,毛亨毛诗训诂传曰:“鞍,道祭也。”关于“较”,说文?车部释曰:“较,出, 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较。即祭 较,轹于牲而行,为范较。”较的仪式为,先“立坛四通”,“树 茅以依神”,祭祀以后,“轹于牲而行”。礼记?曾子问云: “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 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郑 玄注云:“祖道也。聘礼日:出祖释较祭酒脯也。” 孔颖达

5、疏曰:“经言道而出,明诸侯将行,为祖祭道神而后 出行。引聘礼者,证祖道之义。”孙希旦礼记集解曰: “道,祭行道之神于国城之外也。”左传?昭公七年云:“楚 子成章华之台,愿以诸侯落之。公将往,梦襄公祖。”杜预 注:“祖,祭道神。”祖道的仪式象征了人们对道神的敬畏和祈 求祝福赐予平安的愿望,是神人之间的心灵对话。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有“行行祠”记录了出行前的祠道 仪式,简文曰:“行祠,东行南南行,祠道左;西北行,祠 道右。其搞(号)日大常行,合三土皇,耐为四席。席轰(镪)其后, 亦席三聂(镪)。其祝曰:毋(无)王事,唯福是司,勉饮食,多 投福。”根据简文所述,这种行前祭祀活动包括出行方位、祭 祀酒食

6、和祝辞三个要素,祭祀的对象是大常行和三土皇。至秦汉 时期道神发展成为最有影响的“祖”。风俗通义?祀典云: “谨案礼传: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 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以共工之子“修”为道神。 古今事物考卷八曰:“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 故后人祭以为行神也。祖祭因饷饮也。”四民月令云:“及 腊日,祀祖。”“祖者,道神。黄帝之子日累祖,好远游,死道 路,故祀以为道神。”(卷 12律历志中)以黄帝之子累祖为 行神。无论是共工之子,抑或黄帝之子都兼具神、人的特点,对 于祈祷者来说,他们安慰心灵的作用是一样的。后来的路神趋于 多样化,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道路神。此后,人们送

7、别出行的祖道仪式便不绝于书,晋代嵇含祖 道赋曰:“祖之在于俗尚矣。白天子至于庶人,莫不咸用。” 说明祖道的习俗时间久远,影响广泛。但从送别诗的发展看来, 送别活动中祭祀仪式的肃穆庄严渐次让位于饯送礼仪,亦即人与 神之间的对话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冲淡,以至于代替。如被 后人称道的易水之别,战国策?燕策三云:“太子及宾客知 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虽有“既祖, 取道”的仪式,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的举动,说 明这一送别活动的意义乃在于人事。又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 传云:“越王勾践五年五月,将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 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大夫文种

8、前为祝, 越王仰天太息,举杯垂涕,默无所言。”虽仍然有“临水祖道” 的仪式,但“大夫种为祝”,“越王举杯垂涕”,说明勾践和群 臣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主要的,显示了祖道仪式祭神内涵的淡 化。汉书卷七十一疏广传记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开始, 疏广与兄子受,并为皇太子师傅五年,在皇太子 12 岁时,他认 为应当急流勇退,遂“上疏乞骸骨”,告老还乡,“公卿大夫故 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这 里的“祖道”与“供帐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相比,重心已 明显转移。祖道活动的交际意义越来越浓,间接反映了出行者的 地位和影响。至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祖道仪式中的饯行活动成为 临行送别的主要内

9、容。及至唐代,随着诗歌表现形式的发达,送 别诗中于是融合了祖道的内涵,同时加以延伸和丰富。二、饯行活动之人性魅力唐代大量的送别诗是饯行活动的产物,饯行活动是先秦祖道 仪式的承继。饯是指以酒食相送行。诗经邶风?泉水:“出 宿于沸,饮饯于祢。”饯,郑玄注曰:“送行饮酒也。”祖道仪 式中的宴饮饯行并不占主导 地位,只是整个仪式的尾序内容。 尚秉和先生认为:“诗?大雅:申伯信迈,王饯于?d。 笺云:祖而舍较,饮酒于侧日饯。又,聘礼乃舍较饮 酒于其侧。注:大夫道祭无牲牢,酒脯而已。故祭毕,又 于旁饮酒以饯别也。”饮酒是在“祖而舍较”以后,祭毕之后, “又于旁饮酒以饯别也”,显然饯行活动附属于祖道仪式。“

10、周 时行旅,除官吏出使,商贾运输外,旅客盖甚稀。”由于出行机 会很少,人们缺少经验,加之出使、运输以及前所述诸侯朝觐等 事关重大,因此人们在祖道仪式过程中以虔敬膜拜的心理真诚地 向神灵祈祭,更重视向神灵表达的仪式部分,从而求得旅途顺利 平安。仪式成为了人类与神祗、灵异等交流与沟通的话语表达方 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不断扩大和频繁, 祖道仪式以神为中心的形式部分遂逐渐让位于以人为主的饯送 活动。祖道送行活动中宴饮习俗逐渐扩大起来。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骰维何? 焦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笱及蒲。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 侯氏燕胥所描述显父

11、为韩侯饯行的宏大场面,也展示了祖道宴饮 习俗的盛行。孔颖达疏曰:“其清美之酒乃多至于百壶,言爱韩 侯而送酒多也。”从所送酒的数量中体味出情感的薄厚来,可知 饯行活动本身就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且诗歌中“祖道”一词在 送行场合的使用频率不断被“祖饯”一词代替,而且祖道、祖饯 词义的内涵也悄然转移到了饯行、饯别、饯送的意义上,祖道、 祖饯二词通用,成为送别活动的代名词。综观古人的饯行场面可 以看出,祖道祭祈中象征对神灵崇敬畏惧祈求的仪式几已成为一 个媒场,以人为中心的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愈来愈占据主导地位, 在饯行的活动场面中,掺入了更多的复杂的人际关系、舆论品评 等内容。汉魏六朝时期,祖道的饯行意味

12、越发盛行。汉书卷五十 三景十三王传?临江闵王刘荣传云:“上征荣。荣行,祖于 江陵北门。”颜师古曰:“祖者,送行之祭,因飨饮也。”又卷 六十六刘屈牦传云:“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 为祖道,送至渭桥。”尚秉和先生指出:“是送别兼饮燕与周同 也。惟不言犯较,似其时只祭祖神也。”“犯较”等仪式的不被 提及,宴饮仍同,意味着饯行活动的内容在不断扩大,越来越成 为仪式的重心,送别祖道饮饯的习俗愈普遍风行起来。前揭疏广叔侄回归故乡时,故旧朋友“遂为设祖道,供账东 都门外”,送行人的车辆就达数百,旁观者无不为之感动,颂扬 称赞不绝于口,也有的为之叹息,甚至哭泣,可见送行场面的宏 大非凡。这里的“祖道

13、”已经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场所,透露的 是疏广叔侄与众不同的特立品行以及人们对他们的敬佩。陶渊明 咏二疏诗对疏广叔侄二人极尽称颂,描述当时送行情景是: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 所悲,余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张协也有咏 史诗称道此事。这一时期,祖饯形式中人事活动越来越彰显。魏高贵乡公曹 髦正元二年正月,镇东将军母丘俭反叛,司马师率军讨伐,“百 官祖送于城东”。当时,光禄勋郑袤因有病“不任会”,司马师 以“唯不见郑光禄为恨”告诉王肃。王肃转告郑袤,郑袤自己追 上送行。在众多祖送的百官中,司马师只关注郑袤,可见祖送的 过程中人们重视的更多的是人际关系。晋

14、安帝元兴元年三月,桓 玄攻入建康,自任丞相,桓谦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 孰,祖送倾朝,谦要(王)弘之同行”。殷仲文因受桓玄的赏识, 在离开时,祖送饯行的人倾朝出动。王弘之答曰:“凡祖离送别, 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王弘之没有因之跟 桓谦去随从大流,他坚守自己的节操,认为既无情就不必非去送 别,使桓谦也“贵其言”(卷 93隐逸传?王弘之传)。王弘之 的耿介独行说明饯送活动的人情化、世俗化,成为人们表达情感 的形式需要。南齐武帝永明十年,陶弘景上表辞去禄位,当离开 京城时,“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 齐已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卷51处士?陶弘景传

15、)。从 “供帐甚盛,车马填咽”中可见朝野上下对陶弘景的敬仰以及陶 弘景行为的卓立不群。至唐代这种饯行活动更加盛行,既有朝廷官员大规模的隆重 豪华礼仪宴会,也有民间情义浓浓的私人朴实饯送。官方的盛大 祖送活动往往表明了此行的意义重大和对出行者的重视。唐中宗 景龙年间,大学士李峤入东都?y庙,“学士等祖送城东,上令 中官赐御馔,及蒲萄酒”果部九?蒲萄引唐景龙文馆记)。 皇上的赏赐为祖送活动增添了许多荣幸和光彩。唐僖宗乾符初 年,年已六十岁的卢渥,因母丧服阕居洛阳,自前中书舍人出任 陕虢观察使,洛阳饯送者甚多,“及赴任陕郊,自居守分司朝臣 已下,争设祖筵,洛城为之一空,都人耸观,亘数十里”。卢渥 题

16、嘉祥驿诗曰:“交亲荣饯洛城空,秉钺戎装上将同。星使 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马嘶静谷声偏响,旆映晴山色更 红。别后定知人易老,满街棠树有遗风。”(卷 5卢渥)唐 阙史卷下卢左丞赴陕郊诗对此事的记载更为详尽,云:“及 赴任陕郊,洛城自保厘尹正已下,更设祖筵,以鲜华相尚。分秩 故相及朝容恶日两邑县官,卑秩麻衣,倾都出郭,洛城为之一空。 食器酒具,罗列道路,盛于清明簪洁松之日,填咽临都驿,前后 十五里,车马不绝。左辖始舍辔居首筵,则为川尹邀去,乃大合 乐于旧相之座,而诸朝容已携酒馔出城者,散于田野,选胜聚饮, 歌乐四起,飘飘然若澧州上巳、会稽禊事也。无贵无贱,及暮醉 归。有白髯驿吏声指日:某自拥彗清邮五十载,未尝睹祖送之 盛有如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