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818308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留守儿童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留守儿童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留守儿童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留守儿童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教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教育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一)家庭结构的事实残缺,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结构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破型家庭”。而 留守儿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发挥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农村留 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家庭结构处于一种事实残缺的状 态,虽然父母双全,但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与父母 长期分离,使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等问 题。1亲情缺失。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现 实环境中逐渐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一个

2、过 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常处于缺 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 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 童出现了自卑、自闭、胆小、个性敏感、性格孤僻压抑等问题;内心的失落以至 产生对人冷漠、不敢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2教育监管缺位。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于不断变化学习过程中的人,他 们年龄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家长的监管。然而,本来应该承担起 教育监管责任的父母却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旁观者”。大多数农 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养护的状态,农村的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在辅导

3、孩 子功课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教育方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仅仅限定自己为监护 人,对儿童的教育基本停滞。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帮助与监管,许多农村留守儿 童在学校自由散漫,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易受外界 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逐渐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二)家庭教育时空片段化,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 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连续的状态。家庭教育的连 续性有利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然而,农村留

4、守 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因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父母与子女空间上 的分离,使得以父母和家庭为核心和主导的农村家庭教育体系趋于崩溃。儿童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刺激来源,也是物理环境 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极大部分 是通过物理环境作用于儿童的间接影响”。由于子女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 父母难以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监护时间的动荡,拆分了农村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 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时间被拆分得支离破 碎而片段化。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

5、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 是,父母外出打工却使得众多留守儿童错失了父母帮助其成长发展的良好时 机。(三)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由于文化层次不 高,许多年轻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 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直接把育儿压力转嫁给老 人,自己则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在父母转嫁育儿压力的 同时,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权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 现,一些年轻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不愿回农 村,尤其是女性,

6、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只顾眼前的经济 利益,认为教育子女是最大负担,甚至对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现出不耐心、不关 心的态度。但大部分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外出打工,的确 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但这却是以牺牲孩子的 未来发展为代价的。亲子沟通的缺乏与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 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逆反 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四)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阻滞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 增加经济收入与教育子女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他们认

7、为孩子还小,什么都 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体健康就行。他们 认为出去打工挣些钱,就能为孩子打下好的物质基础,给孩子将来创造更好的 发展条件。同时,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辈的指导较少,他们把自己获 得的教育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 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 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 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 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儿童失去了 发展的最佳时机。2

8、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 较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和片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对 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会出现两种偏差:期望过高或者过低。家长如果是因为自己 学历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就会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要求高,希望他 们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未来。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学历虽然很 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再加上有好的机遇,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家长 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 孩子早一点去打工,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或技校毕业就可以了。家长的低期望导 致部分孩子表现出一种“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

9、们反对学校权威,蔑视班级 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育,崇尚享乐主义和体力劳动,自动放弃自我发展的资 格与权利。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悄悄蔓延。3物质溺爱,缺乏精神关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 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陷入物质溺爱的 怪圈,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愧疚,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对孩子日常教育 与关爱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农村家长的虚荣心,自 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锦还乡,以为给孩子买礼物的多少、昂贵与否体现了自 己的能力与价值。其实,物质补偿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对 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

10、时还甚至是有害的。过度的物质满 足和经济供给,会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同时,一 些留守儿童把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常常以“爱”的名义对父母施以道德绑 架,向父母索要金钱。另外,家长的物质补偿,让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 感不足可以拿物质来填补,这就让孩子把物质和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滋生物 欲化的价值倾向。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策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范畴,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 转型等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政 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留 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一)

11、以政府为主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 的起点和水平,也决定着社会教育的整体面貌,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 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已经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意 识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如果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将会在未来的1020年间显 现出来。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保 障。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权介入。首先,国家要 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务工的家长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

12、导和对子女进行家庭 教育的时间。时间保证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国家要 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必须保证有子女的外 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并将此作为对用工单位的考核 内容。其次,建议出台家庭教育法,强制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的经 济状况,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变留守 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本地就业 率,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他们白天可以打工挣钱,晚上又能回家照 顾孩子,保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整

13、性。3重视家长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 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父母不仅是孩子的 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成长的终身导师,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 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务工的家长定期举办家庭 教育讲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 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二)以学校为基础,搭建家庭教育平台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 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与优势,采 取系列措施,

14、搭建家庭教育的平台以帮助家长。如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 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规 定家校联系日,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打电话;可以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 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并为家长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举 行亲子互动活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真心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 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 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体 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罪 于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

15、多一些关爱。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压力下,学 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 关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 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 师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视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要对留守儿童存在偏见,更不要对他们贴标签,要意 识到他们是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多一份关心与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 的缺位。3教师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农村留守 儿童家长总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甚至把更

16、多的家庭教育 责任推给了教师。当他们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们希望能从教师那儿获得 更多帮助。但是,许多年轻的教师还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 难以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 内容,并把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对家 庭教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以便在入职时能够 很好地应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增加家庭 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 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 导。(三)以家长为主体,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1家长要敢于作为,履行教育子女之职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子女 不教,父母之过”的责任意识。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借口,推卸对 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父母都有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