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案例(教育精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815139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摩擦力教学案例(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摩擦力教学案例(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摩擦力教学案例(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摩擦力教学案例(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擦力教学案例(教育精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妙引入 和谐生成-摩擦力教学中“引导生成”教学案例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和高度投入的激情,运用适时的激励,充分激活物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情景引入,问题搭台,探究立骨,训练固基。”为教学思路的自主型探究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帮助。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大部分程度很好,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本文结合笔者在摩擦

2、力教学实践中案例,谈几点尝试和体会。一、 巧设游戏,分化难点,情景引入 在教学中“摩擦力”的引入问题,是讲好这节课的关键,笔者采用这样的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请一个同学来推讲桌(先不要推动),其余同学观察并讨论: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部分学生回答能产生,根据是二力平衡的知识,但是实际反馈出来的问题是同学们并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及难点,即使一部分同学了解一些要点,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呢?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做了如下改进。案例1摩擦

3、力的引入师 生活中与摩擦现象有关的游戏有很多,我给大家准备了两个。 (提供游戏道具,感受身边的摩擦现象。)师 游戏一 两学生拔河,一个是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一个是女生。你们说谁能获得胜利?(两个人分别握住一根比较光滑的不锈钢钢棍)生 当然是男同学了。(请班长做裁判,比赛一开始,那个男学生非常容易的取得了胜利,和同学们预测的结果也一致。)师 同样的游戏再来一次,但是这次我悄悄的在男生的手里到了一些清油,比赛再次开始了。你们说谁又能获得胜利?生 这次十分确定的回答:那当然是男同学了。(而这次那个女同学轻松取胜,这些强烈的视觉效果,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师 学习完这

4、节课你要能说明这是为什么。(虽然物理知识大部分都与生活有联系,但是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比较差,通过游戏的形式,我在讲课时发现一些平时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表现出参与欲望。)师 游戏二 (附图)两组学生拉书,把两本较厚的书一页一页的重叠起来,班上的男生分成两组,每两人以小组,能不能把书分开?生 大家很想参与,而且想把书分开。生1 三四个人就差不多了。生2 六七个人足够了!生3 .师 咱们全班都上,也分不开!(话语刚落,我注意观察对游戏感兴趣而又没有参与的同学,甚至是对物理兴趣不高的同学都跃跃欲试,而且他们都对我的说法表示出极大的质疑。)两个小游戏不仅仅调节课堂气氛,学生也感到能在游戏中学习,不但

5、对知识理解深度上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第二个游戏,学生没有成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迫切想知道为什么失败了。课堂检测表明,这一改进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前的设计和安排。二、 抓住关键,问题搭台,探究立骨引导要善于把握课堂中生成的争执点和学生的错误点,巧妙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足、偏见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能独具慧眼,从容看待这些意外,并加以合理地提炼和引导,就能将这些小错误、不足变为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成为课堂的宝贵教学财富,带给我们不曾预约的精彩。例如,在讲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

6、素有关时,出现了许多问题。案例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 “从生活中的游戏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生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设计探究实验,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以图甲为原型。 生 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 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 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让一组比较好的学生继续实验,其他同学自然就会被他们所吸引,而他们在众目

7、睽睽下,实验操作时很紧张,耗费了较长时间,于是我顺势提问。) 师 哪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再分组讨论,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生 经过激烈的讨论,部分小组设计了以乙图为原型的探究实验。 师 在多媒体上分别投影出两幅理论图。 生 总结不足完善本组实验。 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把学生的错误、不足变成教学资源,确实是一种教学智慧,这种智慧是建立在教师用心研究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的行为与表述,这个过程无法提前预设,主要在教学过程的融洽互动中自然生成。而学生在错误、不足的体验中获得强烈的刺激,对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或

8、者实验操作往往更高效而持久。 三、符合规律,学以致用,训练固基 教学过程中,巧妙而合理的设计题目,自然会收到“片言明百义,寸水养尺鱼”之效果。 案例3 怎样导入一道合理的题目 师 请同学能把我们这节课的要点给大家总结。 生1 摩擦力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有弹力存在;(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生2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生3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FN FN的含义:压力大小。 生4 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定值,范围为0FFmax。 师 (学以致用)例、重25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50N,动摩擦因数是0

9、5,物体的一端连一根轻质弹簧。求:(1)当弹簧拉力为F80N时,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多大?(2)当弹簧拉力为F160N时,物体受地面的摩擦力多大? 这一教学设计情景的设计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力,是因为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课堂中出现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震撼,教师如何做出合理、适度的引导,延续课堂的精彩,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潜心研究的课题。工作单位:新疆建设兵团第九师龙珍高级中学姓名:王鲁胜联系电话:15981710404邮编:8346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