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张冠李戴造句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814164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张冠李戴造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用张冠李戴造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用张冠李戴造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用张冠李戴造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用张冠李戴造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张冠李戴造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张冠李戴造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语意思,造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 山松“奇”在哪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谁去过黄山旅游过?我们以前学过庐山的云雾,知道庐山有哪些景物最有特点?黄山哪 些景物最有名?板书课题一一16

2、黄山奇松(齐读课题)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欣赏黄山松。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 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2、集体朗读课文。3、交流自学的字词。三、学习第一节。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四、学习生字词

3、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记忆生字2、指导书写誉:上下结构,中间的撇、捺要拉长,盖住下面的言。上面的第三笔为小撇,前面两点 并排排队。3、描红,书写习字册作业设计: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黄山诗句板书设计:16、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 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过渡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一一黄山奇松,知道黄山松的姿态一一潇洒挺秀,人们 对黄山奇松真是一一情有独钟。为此很多名人来到这,留下了很多诗句一一交流诗句。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

4、天,我们就来好好地欣赏一下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 松、送客松。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1)学习“迎客松”。(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交流。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解释词语:遒劲一一雄健有力。郁郁苍苍一一形容草木苍翠茂盛。“饱经风霜”是指 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充分。)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 老)还有哪些地方看

5、出它的古老?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学习第二句。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第三句。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一一, 乃至一一。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 ”来表达。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2)学习“陪客松”。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热情好客的主人一一陪客 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6、(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比喻句的优美、 形象)比较句子。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3)学习“送客松”。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要离开了,接着送客松来向游 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篇二:五上16黄山奇松1苏教

7、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6、黄山奇松一、教学目标:2. 朗读课文,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并借助已经学过的泉城等课文进一步感 知文章“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特点。3. 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 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4. 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 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 话。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 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

8、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难点: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 一段话。三、教学评价设计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认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识记生字及正确、 流利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2. 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3.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批注式阅读、自主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 文,从而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4.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比较,体

9、悟作者运用虚实结合表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安排仿写, 训练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黄山奇松的文字资料。教师:准备课件;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单元导读,引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旅游胜地远近闻名,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泉城济南、四川 九寨沟、荷兰的田园。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会带领我们 欣赏祖国更多的名山大川。今天,让我们先来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1. 出示生词,指生逐行读,及时评价,指导读正

10、确,注意停顿。(课件出示词语:名誉陡崖屏风宾客屹立卧倒盆景装点情有独钟姿 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强调“枝干遒劲”的“劲”是多音字,这里读“ jing”。(三)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1. 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来写的?(聚焦“奇”字)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课 文又是如何抓住“奇”的特点来写的呢?2.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词语之间音断意 连.的技巧。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句子初步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 苍”“枝干蟠曲”的意思。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短句朗读要读出节奏感、变化感、跳跃 感。教师可做范读,再让学生练读。)(1)指名

1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概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思考:黄山被 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人们对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看到这两个“奇”字,你最想了 解什么?作者是怎样引出“奇松”的?(引导学生聚焦“闻名于世”更是”“情有独钟”“处 处”“潇洒” “挺秀”等词语,初步理解意思,体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感受人们对黄山奇 松的钟爱。)让学生带着理解和体会再读这一段。(2)浏览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 送客三大名松”概括主要内容。)先找四位同学朗读本段,分别读“第一、二句”“迎客松”“陪客松” “送客松”,然后引导学生划分本段的层次,从而体会总分结构

12、的段落清晰明了 的特点。(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找中心句”和“抓重点词” 的方法,把意思概括得更全面: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3. 你能把这三个自然段串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从结构上看,课文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特点。明确这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常用的方式。)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完成填空:(课件:课文采用通过重点描写,表达了人们。)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默读感悟,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奇美1. 先研究“奇”字,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奇”然后想想:通过初读课文,

13、黄山松给你留 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黄山松“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在有想法的 地方圈画批注。2. 交流汇报:请你结合文中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想法。预设一:“奇”在三大名松 三大名松“名”在哪里?“奇”在哪里?(初步默读批注,学生大多关注黄山松姿态 优美独特,教师应给予肯定评价。) 三大名松仅仅“奇”在姿态美吗?(引导学生体会三大名松的“奇”不仅是因为姿态 优美独特,还因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位置都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与游客游 览的路程一致,仿佛浑然天成)预设二:奇”在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的“奇”。3. 小结。(五)写字教学。练习书写本课生字词

14、语,并根据情况指导。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听写生词:名誉、陡崖、屏风、宾客、屹立、卧倒。同桌互改,集中强调易写错的字和 写不好的字。(预设:“屹”的右半部分是“乞”,不要写成“气”;“卧”的竖要写得挺拔,不要与左半部分离得太远等等)(二)精读感悟,感受黄山松奇美,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1. 同学们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读过的文章比较有什么特点?是呀,这篇课文语言简洁, 用词凝练,但是简练而不简单,一词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2. 品读“迎客松”,感受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我们先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写景的文章一般从所见、所闻、所感、所

15、想等方面来写,“所见、所闻”是写实,“所 感、所想”是写虚,这叫“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默读这几句话,看看哪些词句是 写实,哪些词句是写虚?(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读一读。) 作者写看到的迎客松,用了哪些词句?(聚焦关键词“枝干遒劲”“青翠”“郁郁苍苍”, 说说意思,体会这些新鲜词语的用法之准确精妙)作者写想象的迎客松又用了哪些词句?(聚 焦“饱经风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等词句:结合资料体会“饱 经风霜”形容迎客松的顽强、奇特之恰当凝练,指导运用“饱经风霜”造句;让学生边想象 边朗读,体会迎客松的热情。) 如果把想象的部分去掉可以吗?(课件出示原句和去掉想象词句的句子)品读比较, 迎客松真的会迎接客人吗?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黄山松寄予的美好情感, 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迎客松,它 代表的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还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甚至代表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