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8133898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课堂纪律、自习等常规要求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 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 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课堂纪律1、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在帮助指 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 有所不同的。刚入学的学生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 如何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学习,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适合于 有组织集体活动的行为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 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 供

2、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作用的 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 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青少年学生常以“别人也都这 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时期他们的信奉、见解、爱好、 憎恶甚至偏见也都视集体而定。由于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青少年学 生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的新的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 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焦虑,所以他 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同伴集体行为准则的价值,并积极地认同和服从 它。集体促成的纪律也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

3、 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 生间的友伴群体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 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 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3、自我促成的纪律 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 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 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 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 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4、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 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

4、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 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 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自习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任务促 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 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不 会轻易退却。所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 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 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

5、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 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 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 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 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 上数学课之前要求学生们准备草稿纸、错题集等,这种要求一旦成为 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 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 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 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

6、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 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 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 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 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 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发呆或打瞌睡,这 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 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

7、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 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 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 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灵 活运用奖惩手段。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 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 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 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 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 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 手段不

8、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3、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 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 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 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 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 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二是针 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 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 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 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

9、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 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 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 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 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 高。4、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 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 的方法比较适合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行

10、 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需矫正的问题行为;(2)制定矫正目标;(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4)排除 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5)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 为。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 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 为。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从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为矫正那 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比较复杂的 问题行为。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 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 流。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