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811571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妙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巧妙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妙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妙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妙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赤峰市元宝山区向阳幼儿园:滕晖晖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枯燥,难以理解,易给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学习中造成困难。为此,教师不仅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要组织好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如果还能通过巧妙地提问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会在幼儿与数学之间构建一种“桥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主动的探索思路,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启发幼儿去分析、综合,抽象地概括、理解数的关系。 一 、发散性提问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不同,而且各方面能力水平也不相同,所以他们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掌握,以及思维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他们已

2、经掌握了多少,然后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重点指导,使幼儿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如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准备了许多大小、轻重不一的纸盒、可乐瓶、积木等等。教师向幼儿提问:“你们能知道它们的轻重吗?”幼儿回答:“用称子称,然后比一比。”当幼儿发现称子不够用时,教师接着问:“你能比较它们的轻重吗?”有的幼儿点头,有的幼儿摇头。教师又问:“那么你有什么办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呢?”“你还有什么办法与别人不一样?”结果幼儿想出了用手“提一提”、“掂一掂”、“看一看”等多种方法感知比较轻重不同的物体。通过教师发散性的提问,鼓励幼儿发现更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

3、散性的提问还可以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如在“比较4与5”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5比4多几?4比5少几?2加2比5少几?3加2比4多几?1加4比4多几?5减1比5少几?幼儿在教师多次设置的发散性问题中不断地动脑筋,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学习数学,“迷上”数学,而且还不断掌握许多新方法。 二、趣味性提问 幼儿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在数学活动中,对幼儿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幼儿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5的组成”中,以花朵找花的故事引入,提问:“数字躲到哪儿了?”、“为什么要躲到这里

4、”、“那么它们是怎么躲的呢?”等等。又如在认识“时钟”中,我用爷爷、爸爸、儿子来比喻时针、分针、秒针。我问:“为什么要把时针比喻成爷爷、分针比喻成爸爸、秒针比喻成儿子呢?”“那么儿子跑一圈,爸爸跑多远呢?”“如果爸爸跑一圈,那么爷爷跑多远呢?”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幼儿很快地记住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而且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正如古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层次性提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

5、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提问应逐步加深,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又体现发展性原则。如在“学习分类”中,教师先问:“圆形扣子和三角形扣子想回家,怎么办?请幼儿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在幼儿按形状分类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圆形的扣子家中,它们想按颜色住在一起,你能帮它们分一分吗?”幼儿根据问题按颜色完成了二级分类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按扣眼的不同将刚才分出来的扣子再分一分吗?”于是幼儿又进行第三级分类。通过教师层层的设疑提问,使幼儿的每次的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幼儿不断地尝试发现,把知识引深一层。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幼儿需求,而且使幼儿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

6、体现。 四、探索性提问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等于幼儿的“学”,但幼儿的“学”是教育可以加以影响的。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幼儿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9的组成”中,教师设计“智取图形”的游戏,要求幼儿从9片圆片中取出7片,提问:“怎样会取得快些?” 幼儿常常是迅速数出7片圆片。于是教师又问:“9片圆片可以分成7片和几片?”幼儿回答:“7片和2片。”教师接着问:“是数7片快呢?还是数2片快呢?”幼儿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数2片快”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请幼儿从9片圆片中取出4片,这

7、时,有的幼儿数4片,有的幼儿数5片。“哪种方法更方便呢?”教师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判断。幼儿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别用两种方法对比操作,最后得出“数4片快些”的结论,原因是“数4片比数5片少1片”。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9的组成”的形式,得出结论:当要取出数量多时,就取出其组成数量少的那个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探索性提问,引导幼儿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幼儿主动接受,乐于学习。这不仅有利幼儿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迁移能力。 俗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提问,问得好而精,就会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释疑,并把无意注意和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学数学的兴趣。这样,幼儿就能更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掌握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