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811458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地理试题答案汇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答案1.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2.答案: 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3.【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分)。 (2)A地:风暴潮( 分); 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分)。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分)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4.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

2、,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10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5.答案:(十七)本题(10分)(1).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分值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1分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1分(2).印度洋(1分)、亚欧(1分)、美洲(1分);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2分,任答两点即可)。(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1分);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1分);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1分)。2008年高考题答案1.答案 (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

3、受灾较重。(2) 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2. 答案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第二部分 四年模拟题汇编-2010年联考题6月最新更新答案1.答案 (1)夏季最多,冬季最少(2分);沿海多,内陆少(东南多西北少;东多西少;大型水体多丘陵

4、山地少)(2分);沿海地区(东南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加之夏季的高温闷热天气,龙卷风多发。(2分)(2)危害:强风使庄稼果木瞬间被毁,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遭受损失(3分)。防御措施:加强对龙卷风的跟踪监测、预报;加固房屋等基础设施;大力加强宣传,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等。(6分)2.答案 (1)季风气候的季节变化和年季变化大(2分) 春季增温速度快,风大,加快了水分蒸发 (2分)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动) (2分)常年受高压和信风控制,降水少。(2分) (2)山东 北京 (4分) 水库下游地区可以发展灌溉农业,可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但由于没有了尼罗河在下游的泛滥

5、,土壤肥力会下降。(2分) 海浪侵蚀作用(2分)水库建成后,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入海的泥沙量和水量都大为减少,导致海浪的侵蚀作用增强(2分) (3)冬小麦(2分,(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改进作物品种,增加耐旱作物的种植(6分)3.答案 (1)玉树较海地震级相对小;地广人稀;震源深度深。(答出2条得4分,反之亦可)(2)处于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存在严重的高原反应;地形非常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沿峡谷地带分布,交通困难;天气条件恶劣,陆路,航空受阻;地理位置偏僻 地广人稀(答对3条得6分)4.答案 (1)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

6、同等级的灾害,在人口稠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要大得多。(4分。只要从两地差异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答其中的3项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5.答案 (1)A(4分)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 (任答3条得6分)(风阳地处淮河流域)属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大,无天然人海河道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10分)5月最新更新1.答案 (1)材料一:夏季暴雨引起洪涝灾害 材料二:前期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引起洪涝

7、灾害。(2)危害:造成房屋倒塌;工业受损;农业减产;交通拥堵;水源污染;人员伤亡。措施: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修建防护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排水工程,整治河道,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加强公众减灾教育,制定应急预案等。2.答案 (1)位于南美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线(或岛弧链)附近,地壳运动活跃 海啸,滑坡,疾病传染等。(2)搜集海地及周边地区地质资料,地壳运动等相关资料;走访(或电话,电子邮件等咨询)有关专家并作好记录;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3.答案 (1)纬度高;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较差);海水较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2)阻碍航运,威胁船只和海上构筑物

8、的安全;影响渔业、养殖业及其它海上活动。(4分)做好对海冰发展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海冰信息;加强渔船管理,严禁船只在恶劣天气出海作业。(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4.答案 (1)地震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2分)灾情严重的原因:震源较浅;地质条件复杂;古老建筑多,抗震能力弱;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居民尚在睡梦之中(任答3点即可,共3分) (2)快行冷锋、强对流天气、台风(3分) (3)地震灾害中的救助主要发生在震后;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其中互救为重(2分)5.答案 (1)滑坡、泥石流;海啸(2分)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

9、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岩层沿着断裂带断裂并释放巨大的能量。(2分) (2)震级高,达到7.3级;震源深度浅,距离地表仅10公里;震中处于人口稠密地区,海地的经济基础非常差,没有抵御地震的建筑设计,建筑物抗震能力差,海地长期内乱不断、经济不振,政府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国救援。所以,才引发了如此可怕的灾难性后果。(3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 (3)震前: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震中: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作出避险抉择;震后: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救援。(3分合理可酌情给分)6.答案 (1)遥感技术可以对旱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旱情发展进行动态分

10、析和评估。(4分)(2)地处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少;受厄尔尼诺等影响有些年份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实力偏弱;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6分)(3)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甚至绝产;可能造成森林火灾;部分旅游景观景色受损,游客减少,旅游收入下降等。(3分,任答三点即可)紧急为旱情严重的地区送水,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问题;积极寻找水源,恢复农业生产。减轻灾害损失;提高防范意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建设蓄水工程,为长期抗旱做准备。(2分,任答两点即可)7.答案 (1)均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4分) (2)M板块与智利地震发生有关;N板块与巴基斯坦地震发生有关。(6分)(2

11、)加强监测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健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水平。(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月最新更新1.答案 (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2分)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5分)(2)春季和秋季(4分)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4分)2.答案 (共10分)(1)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2)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不易引起水旱灾害 (3)与北美的地形有关,北美地形南北

12、纵列分布,中部是平原,有利于北方冷空气长驱南下 (4)根据板块学说的原理,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该地区正好处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因此火山地震频繁 (5)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每题2分)3.答案(共10分)(1)南方少北方多,西北最多(主要分布在北方)(2分)(2)气象 干旱等(2分)(3)出现大风、沙尘(能见度降低)、降温等(2分)(4)注意交通安全;外出要注意防风等(2分)(5)大 位于北方,近沙源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稀疏等(2分)4.答案 共10分 (1)地理信息系统(GIS)。

13、(2分)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2分)(2)差异:与海地相比,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少,经济损失大。(2分)原因:智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建筑抗震系数高;人们防震意识强,政府救灾措施得力;人口密度小;该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位于海洋,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较远等。(4分)题组一1.答案 (1)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士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2分)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2分) (2)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2分)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2分) 但社会财

14、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2分)2.答案 (1)西南地区。(2分) (2)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土层松动。(4分)(3)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3.答案 (1)华北 华南 江淮 (2)东部(1分)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而季风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旱情多发;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灾情;由于东部的自然环境长期受人类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该地区的承灾能力降低,所以长会形成小旱大灾。 (3)加强旱灾的监测,以便

15、指导抗旱;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变当地的地理环境,使降水变率减小;修水库等储水设施缓解旱情;还可以改变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类型,增强抗旱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加强旱灾的监测;非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等方面来回答即可)4.答案 (1)地处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2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地表径流少。(2分) (2)我国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过渡地带,尤其华北地区。(2分)原因:该地带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分)且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污染严重。(2分)题组二1.答案 (1)BC (2)地沿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于、沿海,所以赤潮发生的次数多 (3)ACD (4)防治咸潮措施:加强监测,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对咸潮的研究、监测与预报;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以减轻咸潮的危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灰霾天气应对措施: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